2016年7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举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专项系列成果发布会。2014年4月,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专项,主要包括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文化科技融合、现代服务业重构等任务,专项实施两年以来北京市科委持续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设计服务、科技文化融合等服务业态发展,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新型服务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各方面获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一是为首都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302亿元,同比增长8.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8%。“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2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1820.6亿元,同比增长14.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6%提升到7.9%。“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生物医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活跃,研发服务、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收入增长2倍以上,工程技术服务、设计服务收入实现翻番,中关村2015年科技服务业收入超过5300亿元,对首都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二是为全国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北京市创新源头辐射效应凸显,2015年全市技术合同突破7万项,成交额3452.6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翻番,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的近40%。北京市80%的技术“走出去”,流向全部省份共计330多个城市,实现了对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并且是大部分城市技术落地的主要卖方。北京技术流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29.4%,北京服务业正在努力开拓并进入全球市场,海洋工程、高铁、核电、通信等技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市场的重要“名片”。技术走出去带动首都高端研发服务发展,北京市技术交易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47%,为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动力。
三是为地区创新创业增添了新活力。目前全市众创空间200余家,各类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150余家,服务企业和团队超过2万家。北京创业环境吸引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投资管理机构超过1000家,2015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2413起,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今年1-5月,全市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活跃,新增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同比增长19.6%,累计超过39万家。
四是为全市各区发展构筑了新优势。海淀区围绕中关村西区产业升级,形成以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创业大街等为代表的科技服务聚集区;西城区围绕官批功能疏解、国企老厂区改造,建设文化设计创意产业聚集区;朝阳区围绕798和751园区,以科技文化融合为特点的创业服务正形成集聚态势;昌平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回龙观等创新人群聚集的区域建设创新创业社区;石景山区以全新的开放式共享理念改造首钢腾退土地,形成以创业公社为代表的“孵化+投行+投资”服务模式;东城区通过改造闲置厂房、办公空间等,形成具有胡同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通过现代服务业布局,促进了全市各区县“腾笼换鸟”。
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委按照市场导向,从政策、环境、平台、企业服务四方面发力,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政策体系方面,北京市构建“1+N”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和“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配套政策。2015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首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推动科技服务领域政策创新,创新外籍人才出入境政策,将1.5万余家科技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纳入政策范围。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1+6”、“新四条”等试点政策,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6项政策推广到全国。
二是在服务平台方面,北京市科委支持成立首都创新大联盟,目前成员联盟116家,服务成员单位9000余家,依托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创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联盟打通技术边界、行业界限,2015年推动跨界合作200余项,已颁布和正在研制的各类标准1671项,其中国际标准179项,提升了现代服务业创新水平。开展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依托7家联盟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探索通过后补贴、联盟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放技术和市场资源,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23个。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推动首都743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4万余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2015年实现收入达40亿元。建设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带动1800家科技服务企业参与技术转移,通过“线上信息对接+线下专业服务”的平台模式,形成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枢纽。
三是在服务环境方面,北京市发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市科委支持成立北京众创空间联盟,鼓励众创空间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自律发展,授予141家机构“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其中57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通过营造良好产业环境,释放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孵化创造出新的业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北京市科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开展市场化评价,通过众创空间、投资机构等作为科技政策对接渠道,针对创业主体开展精准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60%以上项目来自众创空间、投资机构等推荐,60余家银行支行及分理处参与实地走访,直接对接企业融资需求超过20亿。
四是在企业扶持方面,2016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放宽研发费用投入、企业科研人员占比、知识产权条件等认定条件,使更多企业享受到15%的税收优惠政策,截至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12388家,占全国近20%。2015年3月,市科委联合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发展改革委修订《北京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已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93家,促进首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2015年11月,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修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费用范围,当年我市3929家企业超过17561个项目享受到政策优惠。北京市科委累计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机构822家,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161家,设立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文化融合、设计产业等领域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超过650项,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80亿元,培育了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引领作用进一步巩固增强。
北京市科委委员刘晖同志指出,下一步,北京市科委将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全面创新改革为主线,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专项,充分培育现代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市场,为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和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大支撑。
会上北京新联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世纪高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鸿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词网科技有限公司五家单位就本单位的技术成果及相关实施案例情况做了详细发布。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