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辽宁省设立了1.2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成果转化,奖励转化项目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06年,辽宁省出资9500万元,支持178个成果转化项目,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县域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这批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了企业投资27.1亿元,开发新产品66种,推广新技术98项,实现销售收入39.6亿元,利税7.2亿元。
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集成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解决了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162项,获得专利61项,开发66种新产品。沈阳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开发了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2006年实现产值2.4亿元。鞍钢集团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DP600、TRIP600、HGDP340/600三个钢种的工业化试制。大连振邦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合作,开发了钢结构长效防腐涂料,成功应用于奥运主场馆等国家重大工程。东软集团消化吸收美国派斯通技术,研制开发出新型PET/CT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生产国。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推广了一批高新技术,提高了企业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推广了11项技术。东大自动化公司在大石桥镁基地推广“重大耗能炉窑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产品单位降耗达110度以上。在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推广了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可视化铸造技术”;在沈鼓集团完成了不锈钢叶轮铸造模具设计;在沈阳空压机厂完成了24种复杂形状泵、阀的铸造工艺优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在沈阳水泵厂提升了复杂结构喷泵叶轮铸造工艺水平,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以推广农业新品种、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为突破口,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成果转化项目58项,在全省5个科技进步示范县和15个县域经济改革试点县实施农产品加工成果转化示范,在10个经济欠发达县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全省推广转化优良玉米、水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158个,其中,“沈农6104”水稻新品种百亩连片种植单产超过800公斤。全省累计推广新品种4000余万亩,增产粮食10.9亿公斤,增收22.6亿元。
二、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围绕辽宁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安排成果转化奖励资金近4000万元,对近年来在辽宁省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11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表彰。企业已累计投资32.8亿元,共解决了169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推广了206种新产品、新品种,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92亿元。
在现代装备制造业,重点奖励了大型离心压缩机关键技术开发应用、1500mm热轧带钢成套设备、30-60万kW超大容量发电机组配套用系列变压器、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国产化、大型双壳散装货船等46个项目。
在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重点奖励了裂化干气制乙苯(第三代)技术推广、细晶强化技术在热轧板卷生产中的应用、板材级ABS树脂、年产1.5万吨氯化法金红石型钛白粉、麻纤维功能型汽车内饰材料等25个项目。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重点奖励了千万亩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千万亩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推广、虾夷扇贝规模化增养殖技术推广、设施果树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辽西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等19个项目。
在社会发展方面,重点奖励了静脉内支架国产化临床应用及推广、高效节能管壳式换热器、“HAB”粉煤灰综合利用、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提金新技术应用、采油污水成套处理技术及装置等25个项目。
三、支持中介机构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重点支持了18个科技中介骨干机构,4个培训基地,1个行业协会建设。全面启动科技中介千人培训工程,在沈阳、大连组建四个培训基地,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1000余人。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4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3980项次,向企业导入新技术31项,为企业引进人才65人,组织技术交易活动30次,惠及企业3931户,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56亿元,增加利税7.9亿元,增加就业3.3万人。
(辽宁省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