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安徽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并着眼现实需求和增强发展后劲,制定出台了依靠科技扩内需、保增长的十二大应对措施。
措施一:凝练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安徽省科技厅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以合芜蚌试验区为重点,针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需求,凝练重大攻关项目。配合安徽省发改委编制节能环保汽车和电子信息两个专项规划,争取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扩大内需的计划。
措施二: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重点推荐奇瑞节能环保汽车开发、海螺工业余热发电技术推广、马钢综合节能降耗技术等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力争合芜蚌进入国家“十城千辆”和“十城万盏”工程试点市。
措施三:提速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及时挤出经费,对玉米芯生产木糖醇联产柠檬酸、循环硫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等进展良好的项目给予滚动支持。启动中功率风力发电设备、全固态航管一次雷达等项目,培育新的生长点。
措施四: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建立“一帮一”联系服务制度,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条件,完善材料,积极组织申报,争取安徽省通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措施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完善与省工行、省开发行、省担保集团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筛选和推荐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银企对接。与中保财险合作,在合肥高新区开展出口信用保险试点。
措施六:帮助企业用好政策和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双百科技行动”,主动深入企业,把手段送下去、把政策送下去、把服务送下去,切实帮助企业了解和落实有关政策,解决实际困难,克服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措施七: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提速。加快推进11个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已凝练的108个重大攻关项目,在汽车加工装备、自动变速箱、GDI发动机、太阳能电池、铜材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产业投资项目,拉动经济增长。
措施八:突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LED照明、工业余热发电、中文语音、高清移动传输等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缩短研发周期,创造新的市场和需求。对前期已安排、取得重大进展的生物质能、煤化工、碳纤维、高性能建筑用钢等重大项目,要尽快形成产能,发挥效益。
措施九: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和人才引进工作。围绕安徽省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建立相关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信息库,研究制定收购收储科技成果和引进关键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安徽省企业、高校和院所申报中组部国家人才引进基地。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科技外交官江淮行活动和科技特聘员试点。
措施十:推动高新区和产业基地升格扩容。加快建设合肥高新区6平方公里的示范核心区,争取芜湖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积极培育蚌埠高新区,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做准备。力争安庆、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升格为国家级,筹建省级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开工建设30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促进就业做出贡献。
措施十一:加快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中心、芜湖长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蚌埠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完善网上技术市场。提升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和蚌埠专利展交会的层次和功能。依托国家合肥专利代办处,争取设立合芜蚌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拓展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整合科技文献信息、大型仪器设备等公共资源,与长三角和全国实现互联互通。
措施十二: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协调指导合芜蚌三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安徽省委18号文件的实施细则,加强自主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和咨询服务,重点抓好增值税转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落实,加大督查力度,完善实施细则,把现有政策用好用足,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安徽省科技厅明确要求,全厅上下要进一步强化首当其责的意识,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主动协调,主动服务,主动作为,突出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成果、活跃市场,突出强化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突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载体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形成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实现自主创新的更大作为,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增后劲做出更大贡献。
(安徽省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