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以“三突破”为抓手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日期:
2012年07月02日 09:53
来源: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一是着眼载体建设,在工程中心结构和布局上求突破。目前,广州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已形成体系,逐步成为该市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是该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截止到2011年底,该市已建设各级工程中心245家,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4家,省级工程中心84家,市级工程中心147家。覆盖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轻工、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现代化、软件、建筑等领域。2011年全市工程中心依托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06.11亿元,工程中心职工总数达到1.84万人,占企业人数的15%,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702人,博士270人。承担各级计划项目552,获得政府各类资助7.35亿元。获得专利授权121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76件,占全市发明专项授权量的12%,主持或参与标准制定527项,其中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86项。新增上市企业3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已达26家。
二是聚集优势,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上求突破。工程中心计划的实施增强了政府的创新导向作用,2011年在新建的25个市级工程中心中,市级财政共投入1020万元,带动企业资金投入达10.01亿元。放大效应近百倍。另一方面,企业的R&D投入也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244家工程中心的R&D经费投入达到53.99亿元,占依托企业销售收入的3.84%,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3%-5%)。各依托企业以工程中心为载体,整合企业内外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力量配置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使企业逐步成为该市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前瞻布局,在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上求突破。近10年来,工程中心围绕该市产业升级进行了系统性、前瞻性部署,为支撑企业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全市工程中心共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52项,获各级财政资助7.35亿元。获得各类奖项82项,获得专利授权1219件。拥有16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90%的工程中心依托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各工程中心重视把握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方向,主动适应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加快建立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州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模式,以载体突破、地位突破、产业突破为抓手,积极鼓励企业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目前,工程中心建设取得可喜成效。
一是着眼载体建设,在工程中心结构和布局上求突破。目前,广州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已形成体系,逐步成为该市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是该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截止到2011年底,该市已建设各级工程中心245家,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4家,省级工程中心84家,市级工程中心147家。覆盖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轻工、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现代化、软件、建筑等领域。2011年全市工程中心依托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06.11亿元,工程中心职工总数达到1.84万人,占企业人数的15%,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702人,博士270人。承担各级计划项目552,获得政府各类资助7.35亿元。获得专利授权121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76件,占全市发明专项授权量的12%,主持或参与标准制定527项,其中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86项。新增上市企业3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已达26家。
二是聚集优势,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上求突破。工程中心计划的实施增强了政府的创新导向作用,2011年在新建的25个市级工程中心中,市级财政共投入1020万元,带动企业资金投入达10.01亿元。放大效应近百倍。另一方面,企业的R&D投入也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244家工程中心的R&D经费投入达到53.99亿元,占依托企业销售收入的3.84%,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3%-5%)。各依托企业以工程中心为载体,整合企业内外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力量配置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使企业逐步成为该市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前瞻布局,在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上求突破。近10年来,工程中心围绕该市产业升级进行了系统性、前瞻性部署,为支撑企业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全市工程中心共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52项,获各级财政资助7.35亿元。获得各类奖项82项,获得专利授权1219件。拥有16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90%的工程中心依托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各工程中心重视把握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方向,主动适应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