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启动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日期:
2012年12月06日 08:34
来源:广东省科技厅
经过前期广泛征求意见、实地调研考察和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省杰青”以促进全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成长为目标,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培养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作为全国首创培养35周岁以下具备良好科研能力和潜质、协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的“省杰青”工作,从一开始就引起广东科技界强烈反响,得到各界高度瞩目与重视,引起省内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热烈响应与积极参与申报。从今年申报情况来看,共受理337项,其中97.33%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高级职称,与其他培养科研人才项目类别相比较,“省杰青”具有以下更为鲜明特色:
更加倾向培养年轻科学家。按照《广东省杰青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省杰青”首先要求申报人必须在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者高级职称。如此“苛刻”的年限资格要求,不仅在本省项目申报要求中开先河,在全国地方杰青培养模式中属于首例,弥补了本省针对35周岁以下年轻优秀科学家成长培养、扶持与挖掘方面的“空缺”与不足。从今年“省杰青”申报人年龄情况分析,“80后”的申报人有130多名,占了总申报量的40%。从今年受资助的16位“省杰青”年龄结构分析,“80后”科学家有8人,占了50%,其中最年轻的仅为27周岁。
更加注重评审严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省杰青”工作从专业函评、学科会评、综合评审,经历了三轮评审,其中专业函评主要评价申请人学术品行、个人科研能力、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关联性、科研条件与经费保障等;学科会评主要评价申请人科研绩效、创新潜力和研究项目的创新性;最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严格、科学、公正评审,从申报337人到最终资助16人,5%的资助比例充分显示了“省杰青”优中选优的竞争激烈性与严格性。
更加贴近服务广东的战略目标。“省杰青”不仅要求申报人具有科研学术能力,还要求其科研目标瞄准未来的成果产业化,重点导向全省基础研究人才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为全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储备。今年评选出的16位“省杰青”人选,他们已主持完成100多项国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获得授权专利近百项,并且不乏发明专利,发表SCI论文近千篇,多项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前期工作已经显露出他们高超的科研实力,未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将为广东今后转型升级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前沿技术支撑引领。
培育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从今年“省杰青”资助16位人选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职称并具有博导资格人选占68%,既有在国家顶尖科学刊物《自然》、《科学》发表文章的“特才”,也有本科毕业三年后获取国外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并在产业专利技术方面卓有建树的“奇才”,既有广东土生土长却屡受国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的“怪才”,也有一直留洋在外已是国外核心科研期刊编委、审稿人的“海龟”,既有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科学院等“传统航母级”基础研究单位,也有来自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新生代小型”民营科研机构,充分显示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尊重科学、发扬民主、公平竞争、公正评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宗旨。
近日,由省科技厅牵头组织实施的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下简称“省杰青”)综合评审会在广东科学中心召开。综合评审专家组由来自省内的19名学术权威和部门管理专家组成,申请人经过现场答辩,共评选出16位2012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每位将获得100万元的科研资助经费。这不仅是本省培养具有重大原始创新发展潜力的本地科学家一项重大创新举措,也是全国地方首创资助35周岁以下年轻科学家快速成长的一项创举。
经过前期广泛征求意见、实地调研考察和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省杰青”以促进全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成长为目标,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培养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作为全国首创培养35周岁以下具备良好科研能力和潜质、协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的“省杰青”工作,从一开始就引起广东科技界强烈反响,得到各界高度瞩目与重视,引起省内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热烈响应与积极参与申报。从今年申报情况来看,共受理337项,其中97.33%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高级职称,与其他培养科研人才项目类别相比较,“省杰青”具有以下更为鲜明特色:
更加倾向培养年轻科学家。按照《广东省杰青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省杰青”首先要求申报人必须在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者高级职称。如此“苛刻”的年限资格要求,不仅在本省项目申报要求中开先河,在全国地方杰青培养模式中属于首例,弥补了本省针对35周岁以下年轻优秀科学家成长培养、扶持与挖掘方面的“空缺”与不足。从今年“省杰青”申报人年龄情况分析,“80后”的申报人有130多名,占了总申报量的40%。从今年受资助的16位“省杰青”年龄结构分析,“80后”科学家有8人,占了50%,其中最年轻的仅为27周岁。
更加注重评审严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省杰青”工作从专业函评、学科会评、综合评审,经历了三轮评审,其中专业函评主要评价申请人学术品行、个人科研能力、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关联性、科研条件与经费保障等;学科会评主要评价申请人科研绩效、创新潜力和研究项目的创新性;最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严格、科学、公正评审,从申报337人到最终资助16人,5%的资助比例充分显示了“省杰青”优中选优的竞争激烈性与严格性。
更加贴近服务广东的战略目标。“省杰青”不仅要求申报人具有科研学术能力,还要求其科研目标瞄准未来的成果产业化,重点导向全省基础研究人才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为全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储备。今年评选出的16位“省杰青”人选,他们已主持完成100多项国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获得授权专利近百项,并且不乏发明专利,发表SCI论文近千篇,多项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前期工作已经显露出他们高超的科研实力,未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将为广东今后转型升级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前沿技术支撑引领。
培育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从今年“省杰青”资助16位人选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职称并具有博导资格人选占68%,既有在国家顶尖科学刊物《自然》、《科学》发表文章的“特才”,也有本科毕业三年后获取国外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并在产业专利技术方面卓有建树的“奇才”,既有广东土生土长却屡受国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的“怪才”,也有一直留洋在外已是国外核心科研期刊编委、审稿人的“海龟”,既有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科学院等“传统航母级”基础研究单位,也有来自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新生代小型”民营科研机构,充分显示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尊重科学、发扬民主、公平竞争、公正评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宗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