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奖280项成果中26项同获国家科技奖
日期:
2013年03月13日 14:26
来源:广东省科技厅
2012年度的获奖成果中,共有26个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获得的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占国家授奖数的7.3%,中山大学连续两年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清华大学和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在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下完成并建立产学研基地,由广东圣洋公司在本省进行产业化应用和推广;中兴、华为、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5个单位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些获奖成果,显示出全省自主创新的新突破和新成就。
一是更加突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广东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获奖成果中,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170项,占获奖项目的60.7%,其中企业以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项目119项,占企业获奖项目的70.0%,较上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企业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9项,占获奖项目发明专利的82.2%。这些项目涵盖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有多个项目通过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是更加突出科技在惠及社会民生中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服务社会民生,涌现出一批与人们生活、健康、环保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为广东社会发展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获奖项目中,属于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防灾减灾、节能环保等领域成果117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1.8%。
三是更加突出青年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的栋梁作用。通过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实施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措施,引进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人才。获奖项目中,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1岁,35岁及以下的占31.9%,完成人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比例达到69.9%。29个一等奖项目中,团队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7个,在45岁以下的有23个,占一等奖获奖项目的79%,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四是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突破。在广东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推动下,全省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厚积薄发。2012年,全省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全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超过14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创历史新高,新增国家973计划(包括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连续第四年获得大丰收。
五是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全省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实现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的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批获奖项目中,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19项,比上年增加20.8%,获得其他知识产权609项;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170项,占获奖项目的60.7%,其中企业以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119项,占企业获奖项目的70.0%,比上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属于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防灾减灾、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成果117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1.8%。
2013年2月25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会议颁发201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共计28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169项。特等奖由“佛山一环快速干线工程建设与管理创新实践”项目、“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省委常委、秘书长林木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天鸿,副省长陈云贤,省政协副主席陶凯元,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等领导出席奖励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会上,朱小丹作重要讲话,陈云贤作全省科技工作报告,李兴华作《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报告》,林木声主持会议。
2012年度的获奖成果中,共有26个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获得的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占国家授奖数的7.3%,中山大学连续两年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清华大学和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在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下完成并建立产学研基地,由广东圣洋公司在本省进行产业化应用和推广;中兴、华为、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5个单位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些获奖成果,显示出全省自主创新的新突破和新成就。
一是更加突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广东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获奖成果中,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170项,占获奖项目的60.7%,其中企业以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项目119项,占企业获奖项目的70.0%,较上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企业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9项,占获奖项目发明专利的82.2%。这些项目涵盖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有多个项目通过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是更加突出科技在惠及社会民生中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服务社会民生,涌现出一批与人们生活、健康、环保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为广东社会发展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获奖项目中,属于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防灾减灾、节能环保等领域成果117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1.8%。
三是更加突出青年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的栋梁作用。通过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实施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措施,引进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人才。获奖项目中,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1岁,35岁及以下的占31.9%,完成人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比例达到69.9%。29个一等奖项目中,团队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7个,在45岁以下的有23个,占一等奖获奖项目的79%,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四是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突破。在广东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推动下,全省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厚积薄发。2012年,全省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全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超过14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创历史新高,新增国家973计划(包括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连续第四年获得大丰收。
五是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全省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实现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的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批获奖项目中,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19项,比上年增加20.8%,获得其他知识产权609项;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170项,占获奖项目的60.7%,其中企业以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119项,占企业获奖项目的70.0%,比上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属于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防灾减灾、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成果117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1.8%。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