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信息建设前景喜人
日期:
2013年05月16日 16:43
来源:广东省科技厅
为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结合广东现有基础和实际情况,省科技厅组织制定了《广东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15年,以信息化发展带动、辐射全省2500万农民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项目区亩均化肥使用量下降15%;项目区亩均农药使用量下降15%,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总体目标: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级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通畅的农村信息服务高速通道,涉农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得到全面整合和共享,农村基层信息员得到全面培训,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基层信息可持续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益性、均等化、全覆盖的农村基本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并运行良好,农业电子商务、动植物医院、农业物联网、农村远程医疗、农村远程管理等专业应用信息服务系统广泛应用,率先成为全国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基本形成高度信息化的广东“数字乡村”,进入农村信息化先进水平行列。
建设任务:实现农村公共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方案》强调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综合信息门户、网站群系统、农村专业应用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库群五个核心内容。
综合信息门户及网站群系统建设。网站群信息系统具有独立的采、编、审、发流程,实现远程数据维护,适应信息资源整合动态发展的需要。各站点间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对接各方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站”向三农“扁平式”提供商务信息、市场信息、农业技术、文化生活等网络信息服务。
农村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农业电子商务、动植物医院、农业物联网信息系统、农村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农村远程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数据中心建设。通过农村基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交换系统、信息检索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基本公共信息资源使用效率。
信息资源建设。整合涉农专业、农业产业、地方特色等信息资源,建立多媒体农村基本公共信息中心资源库和互连互通资源库群,开发全文搜索和精确搜索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强大的知识查询服务。
保障措施:资金、机制、人才组成“铁三角”
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省政府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关键技术研究、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信息资源建设、基层站点建设与信息员培训、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化组合投入,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省内各部门的交流沟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遴选产业关联度大、区域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向国家申请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省科技厅与各成员单位(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及时沟通、共享共用。
完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运行的专业队伍。组建省级农业专家咨询队伍,不定期参加坐席服务,解答农民求助呼叫;组建基层专家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从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专业化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员培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成立广东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专家指导组,为示范省建设提供宏观指导、技术指导、咨询与方案论证、验收和评估。
五年建设及运行预计
农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70%;农村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非行政许可的政府服务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500%;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率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农村信息化指数提高20个百分点。通过信息化发展带动、辐射全省2500万农民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通过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5年建设,将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在打造农村农业信息化品牌精品工程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样板。
近年来,广东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先后实施了“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山区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网点建设和服务模式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为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结合广东现有基础和实际情况,省科技厅组织制定了《广东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15年,以信息化发展带动、辐射全省2500万农民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项目区亩均化肥使用量下降15%;项目区亩均农药使用量下降15%,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总体目标: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级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通畅的农村信息服务高速通道,涉农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得到全面整合和共享,农村基层信息员得到全面培训,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基层信息可持续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益性、均等化、全覆盖的农村基本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并运行良好,农业电子商务、动植物医院、农业物联网、农村远程医疗、农村远程管理等专业应用信息服务系统广泛应用,率先成为全国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基本形成高度信息化的广东“数字乡村”,进入农村信息化先进水平行列。
建设任务:实现农村公共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方案》强调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综合信息门户、网站群系统、农村专业应用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库群五个核心内容。
综合信息门户及网站群系统建设。网站群信息系统具有独立的采、编、审、发流程,实现远程数据维护,适应信息资源整合动态发展的需要。各站点间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对接各方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站”向三农“扁平式”提供商务信息、市场信息、农业技术、文化生活等网络信息服务。
农村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农业电子商务、动植物医院、农业物联网信息系统、农村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农村远程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数据中心建设。通过农村基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交换系统、信息检索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基本公共信息资源使用效率。
信息资源建设。整合涉农专业、农业产业、地方特色等信息资源,建立多媒体农村基本公共信息中心资源库和互连互通资源库群,开发全文搜索和精确搜索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强大的知识查询服务。
保障措施:资金、机制、人才组成“铁三角”
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省政府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关键技术研究、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信息资源建设、基层站点建设与信息员培训、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化组合投入,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省内各部门的交流沟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遴选产业关联度大、区域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向国家申请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省科技厅与各成员单位(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及时沟通、共享共用。
完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运行的专业队伍。组建省级农业专家咨询队伍,不定期参加坐席服务,解答农民求助呼叫;组建基层专家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从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专业化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员培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成立广东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专家指导组,为示范省建设提供宏观指导、技术指导、咨询与方案论证、验收和评估。
五年建设及运行预计
农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70%;农村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非行政许可的政府服务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500%;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率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农村信息化指数提高20个百分点。通过信息化发展带动、辐射全省2500万农民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通过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5年建设,将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在打造农村农业信息化品牌精品工程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样板。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