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地方科技 > 甘肃 > 最新动态
加强甘肃种业自主创新 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
日期: 2022年12月16日 20:08      
【字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再次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经多年发展,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2021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141.2万亩,产种5.79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6%和60%,供种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但较东北、华北、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和种质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还存在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落后、育种创新能力较弱、新品种研发能力弱、制种机械化水平不高、土地连作障碍等问题。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破解河西地区玉米种子育繁难题,甘肃省组建以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同题共答、主动谋划、成果共享”的思路,制定印发《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玉米种业创新体系。力争到2025年,选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20-30个,培育国内前十强种业企业2-3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省内自育玉米品种播种面积占全省玉米播种总面积的50%以上、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达到5%以上,供种量稳定在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5%以上。

  组建玉米种业企业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组建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经费3000万元,组织19家联合体成员单位,重点围绕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新品种培育、绿色增效技术、种子生产农机装备研发等玉米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新品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有35个品种(国审23个、省审12个)通过审定,预计年底有29个品种完成试验程序并申报审定(其中国家级试验21个)。组织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团队就SPT核不育制种技术(国际专利)签订独家开发协议,并在酒泉市建立SPT核不育制种基地1200亩。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2022年全国首批12家转基因产业化试点企业,选育的2个新品种(五谷3861、五谷568)入选全国试点品种(共19个)。

  启动实施育种联合攻关。2021年,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现代种业联合攻关行动,每年从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列入省级科技计划形式管理,重点围绕玉米等特色优势种业开展联合攻关,计划连续支持3年。由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抗旱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项目,目前,已育成敦玉260等国审品种2个、省审品种4个。由甘肃省农科院牵头的“高产抗旱粮饲兼用及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项目,目前,选育出RF699、陇单336等玉米新品种3个,示范推广7万亩,建立新品种示范点7个。

  搭建玉米种业创新平台。发挥戴景瑞院士、李新海首席等国内玉米领域高端人才引领作用,组织敦煌种业,联合

  中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共同组建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重点围绕国家和甘肃省玉米种业发展需求,聚焦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生物育种、玉米新品种选育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力打造玉米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敦煌种业将在筹建期投资1亿元用于研究院的建设、运行和创新活动,以自建和联合共建的方式首期布局优异种源创新、生物技术创新等联合研究中心10个。以兰州大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特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所长、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主任杨维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重点利用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技术,开展抗逆、抗病、高产、优质和宜机收等重要农艺性状定向改良,培育具有甘肃身份、中国品牌特征的新品种,提升甘肃省玉米优势品种的市场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