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情况
日期:
2012年05月18日 09:52
来源:吉林省科技厅
一、主要做法
1、探索科技服务农民的有效途径,发挥科技特派员及工作站的作用。近年来,不断加强科技特派员下乡工作,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提升了各地农村科技服务水平,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特派员将科研项目带入农村,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地结合起来。今年1月,协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在本省录制了“一号文件聚焦科技兴农”相关节目。该节目通过对科技特派员刘武仁研究员及农民代表的采访报导,充分宣传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2、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采用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授先进适用的科学种田知识。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自2011年以来,在10个示范县(市)共派出科技人员120余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8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50万人次。同时,深入村屯及种田大户,了解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及生产实际对科技的需求,帮助科技骨干及农民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培训对象上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承担课题攻关研究任务的科技骨干人员;二是负责课题示范推广任务的技术人员;三是直接从事玉米生产的农民。在培训形式上做到四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二是办班培训与田间典型示范相结合;三是提供技术资料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四是提供新技术与提供科技新产品相结合。通过培训,明确了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示范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户和辐射带动户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具体功能,也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户对农技推广模式创新的需求及面临的约束条件,理清了农技推广模式下各行为主体的行动联结机制,同时也提升了激励机制。
3、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加速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信息平台加速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组建了玉米网络平台,一年多来,共采编玉米市场类信息270条,玉米科技类信息442条,拍摄玉米、水稻专题图片1428张。针对课题玉米和水稻子专题的研究情况,先后去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桦甸市、公主岭市、前郭县、吉林市等地进行素材拍摄,完成了《有机水稻丰产栽培技术》多媒体培训课件(科教片)。编制了多种适用的教学教材,包括6部科教片、2套技术挂图、8套技术手册、3套玉米高产高效的地方标准。采用现代传播媒体、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展示田、专家大院、玉米信息网络平台、星火科技培训学校、玉米技术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举办传播媒体讲座225多小时,发放各类资料51000多份和科普光碟500张。
4、落实好2012年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为致富农民提供科技支撑。“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为吉林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吉林省实现了8年粮食持续增产,产量突破了600亿斤。2012年的实施方案将继续创新一批玉米、水稻持续丰产关键技术,提升吉林省粮食生产技术水平;集成区域特色的技术体系,同时形成现代农业特色的生产科技体系;完善粮食科技的管理机制,并着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支撑体系。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以技术创新带动粮食产业科技全面升级,以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保证全省再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取得成果
1、技术创新与集成成果突出。建立了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区玉米宽窄行交互种植等3套技术模式。创造了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最新纪录,并历史性突破了百亩全程机械化超高产栽培的目标。五年来,共获得科技奖励14项。
2、技术示范成效显著。在重点建设的8个示范县(市)开展了“一田三区”建设,累计示范推广玉米6021.59万亩。8个示范县(市)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50%左右,而玉米增产量占全省玉米增产总量的80%。
3、平台建设硕果累累。建立了3个区域性超高产研究平台、8个粮食丰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5个专业性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组建了国内玉米栽培领域一流的研究团队并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
4、技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建成16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并以此为依托,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100余名科技特派员。针对不同区域,以现场会、培训班、农家科技书屋等形式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20万人次。同时,建成覆盖8个示范县(市)的省、市、县三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满足农业多层面需求的科技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5、组织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牵头,分工明确,合力推进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科研合作联动机制和“集成―单项突破―再集成”的技术创新机制,有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核心,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粮食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一、主要做法
1、探索科技服务农民的有效途径,发挥科技特派员及工作站的作用。近年来,不断加强科技特派员下乡工作,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提升了各地农村科技服务水平,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特派员将科研项目带入农村,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地结合起来。今年1月,协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在本省录制了“一号文件聚焦科技兴农”相关节目。该节目通过对科技特派员刘武仁研究员及农民代表的采访报导,充分宣传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2、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采用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授先进适用的科学种田知识。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自2011年以来,在10个示范县(市)共派出科技人员120余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8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50万人次。同时,深入村屯及种田大户,了解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及生产实际对科技的需求,帮助科技骨干及农民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培训对象上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承担课题攻关研究任务的科技骨干人员;二是负责课题示范推广任务的技术人员;三是直接从事玉米生产的农民。在培训形式上做到四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二是办班培训与田间典型示范相结合;三是提供技术资料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四是提供新技术与提供科技新产品相结合。通过培训,明确了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示范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户和辐射带动户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具体功能,也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户对农技推广模式创新的需求及面临的约束条件,理清了农技推广模式下各行为主体的行动联结机制,同时也提升了激励机制。
3、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加速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信息平台加速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组建了玉米网络平台,一年多来,共采编玉米市场类信息270条,玉米科技类信息442条,拍摄玉米、水稻专题图片1428张。针对课题玉米和水稻子专题的研究情况,先后去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桦甸市、公主岭市、前郭县、吉林市等地进行素材拍摄,完成了《有机水稻丰产栽培技术》多媒体培训课件(科教片)。编制了多种适用的教学教材,包括6部科教片、2套技术挂图、8套技术手册、3套玉米高产高效的地方标准。采用现代传播媒体、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展示田、专家大院、玉米信息网络平台、星火科技培训学校、玉米技术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举办传播媒体讲座225多小时,发放各类资料51000多份和科普光碟500张。
4、落实好2012年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为致富农民提供科技支撑。“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为吉林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吉林省实现了8年粮食持续增产,产量突破了600亿斤。2012年的实施方案将继续创新一批玉米、水稻持续丰产关键技术,提升吉林省粮食生产技术水平;集成区域特色的技术体系,同时形成现代农业特色的生产科技体系;完善粮食科技的管理机制,并着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支撑体系。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以技术创新带动粮食产业科技全面升级,以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保证全省再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取得成果
1、技术创新与集成成果突出。建立了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区玉米宽窄行交互种植等3套技术模式。创造了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最新纪录,并历史性突破了百亩全程机械化超高产栽培的目标。五年来,共获得科技奖励14项。
2、技术示范成效显著。在重点建设的8个示范县(市)开展了“一田三区”建设,累计示范推广玉米6021.59万亩。8个示范县(市)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50%左右,而玉米增产量占全省玉米增产总量的80%。
3、平台建设硕果累累。建立了3个区域性超高产研究平台、8个粮食丰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5个专业性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组建了国内玉米栽培领域一流的研究团队并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
4、技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建成16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并以此为依托,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100余名科技特派员。针对不同区域,以现场会、培训班、农家科技书屋等形式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20万人次。同时,建成覆盖8个示范县(市)的省、市、县三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满足农业多层面需求的科技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5、组织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牵头,分工明确,合力推进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科研合作联动机制和“集成―单项突破―再集成”的技术创新机制,有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