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盘点申城业绩表,一张张优异成绩单跃然案上。展望跨越寒冬后的又一个春天,无论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抱团”成长,还是科技走进百姓生活中,科技的“新绿”总是让人感觉充满了希望和无限的期待……
企业 成长的轨迹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12年,上海创新了科技成果转化类计划项目的实施机制,变“选项目”为“选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出项目需求,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强化成果的集成创新。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攻克了一大批重大药物品种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提升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累计申请发明专利972项,授权发明专利338项;临床批件423项,国家新药证书273项。特别是近三年,总院与国内外药企签订合同300余项,承担政府项目122项,培养研究生300多名。先后有2200余项科研成果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区转化为生产力。每年近百项产业化成果输出,推动了我国医药工业的技术进步;每年数百项药物研发服务,加快了我国药物开发的步伐;每年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高级药学人才的输出源;一批产学研联盟及联合实验室,促使了一批国内骨干创新企业的崛起和跨越式发展,提升和带动了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上海,企业“挑大梁”“唱主角”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宝钢集团在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促进产品升级等方面与产学研结合,先后攻克了先进高强度薄带钢柔性线的工艺和设备集成、快速冷却、各种先进高强钢产品及其制造等技术难题,在快冷技术、高强钢柔性线工艺和设备集成技术、第三代先进高强钢产品等方面有显著创新性和广泛应用性。开发成功并批量稳定生产能满足汽车用户需要的9大类27种先进高强钢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项目获得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形成20项技术秘密。近三年项目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9.10亿元。一些项目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带动了国内冶金和装备尤其是高端产品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进步。龙头企业正在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
新产业 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制造、智能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科技成果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瓶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及系列解决方法,在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下实现了多维信息精确同步获取。多维遥感集成系统先后在遥感制图、铁路勘探、考古探测以及海洋、核电站排水、农业、城市安全的监测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出口马来西亚,为遥感应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细多参量数据获取及应用手段。同时,该发明成果通过技术转化、产品销售,经济效益达5.59亿元。该成果不仅先后应用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嫦娥三号月球车和国家重大基础建设中,还引领了国内航空遥感系统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的发展。
东华大学的“竹浆纤维及其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项目,实现了竹浆纤维在服装和家纺领域的产业化应用。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30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4项。成果已推广应用,2009年-2011年期间,实现新增销售额30.95亿元、利税4.43亿元。
科技 与健康息息相关
近年来,上海有一批科技成果体现惠及民生,为人们健康生活、幸福生活、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孙颖浩教授的“前列腺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项目,针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难度大、晚期进展机制不明及治疗效果差等关键问题,历时20年,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使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由5%提高到63%,创建了开放和微创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目前已经成功治疗20588例。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的项目“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揭示了我国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及传播途径等重要的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对上海PM2.5产生的机理和成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防止、预测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其成果得到科学界的公认,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人才 从跟随到领跑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中流砥柱。近年,上海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部分领域由“跟随”到“领跑”的跨越。
东方肝胆医院“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由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和郭亚军教授共同担任本团队带头人。该团队以肝癌综合诊治及重要分子机制的集成化研究为目标,实行院士领衔,带头人设计组织管理,研究骨干分工协作的科研学术工作与交流的运行管理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创立和完善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对肝脏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创建了肝癌治疗多种新模式,提高了中晚期难治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发现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等,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建成了国际最大、院所合一的肝胆肿瘤诊疗和研究中心,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国际领先地位,为国内外培养2000余名肝胆外科专业人才,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整体发展。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正脱颖而出,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近十年来,上海已有70多项专用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上海科技工作者已成为保障我国国防安全和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科研力量。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