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2012年上海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中获悉:上海科技砥砺前行,正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新进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彰显出担当新支点的力量。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市民曾热议以色列馆中展示的世界首款“胶囊胃镜”,上海科技界“见贤思齐”,追求更美好的梦想——如今,上海理工大学的创新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带有定位功能的胶囊胃镜,并投入临床应用。
早在2009年全球蔓延甲型H1N1流感病毒时,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就已酝酿启动快速鉴定禽流感病毒科研项目;今年,当H7N9突袭华东等地时,相应试剂盒很快开发成功,可快速鉴定包括H7N9禽流感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
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三号”,并释放月球车。届时,于2012年落成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将加入我国VLBI网,使“嫦娥三号”落月探测的定轨精度大幅提高,为月球车的成功着陆保驾护航……
杨雄市长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争创我国科技新标杆,培育上海发展新支点。上海科技界正在为此努力筑梦、追梦和圆梦。
民生科技更加给力
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是政府、科技界和老百姓都关注的焦点。一年来,上海生物医药成就不断涌现:上海科学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锁定中国人的“缺铁贫血基因”;治疗“类风关”发现新靶点,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首次找到小分子“障碍物”;培育出长春花抗癌生物碱含量倍增,治疗癌症药物价格有望降低一半以上;乙肝癌变关键“密码”被破译,复旦科研人员的最新发现将有利于对易感人群提前筛查干预;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研发获突破;三维导航开颅人脑禁区获突破;生物制品抗肿瘤第1类新药完成临床研究……
去年以来,上海有9个项目获国家蛋白类生物药及疫苗专项、通用名化学药专项支持,11个创新药物获得或即将获得生产批文。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
2011年末,地沟油问题袭扰着社会各界,急需提供科技检测手段。2012年初,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就向记者透露:“我们已经研究出一种检测办法。”在当年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由庄院士领衔的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分析检测协会合作研发的“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地沟油快速检测仪”正式亮相,仅一秒钟就能准确检测出地沟油。
融入国际提升能力
科技需要更宽广的国际舞台,上海始终重视科技界的国际合作,将其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入选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大亚湾实验室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就有上海科学家在其中担当重任。
中微子有一种特殊的“脾性”,那就是它可以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中微子振荡”。中微子的振荡有3种,人们已经发现了两种,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现在,中美科学家联合破解了中微子之间的第三种振荡转换关系。上海交大科研团队承担着刻度系统的安装、调试、取数和物理分析工作,为取得这一世界性成果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伴随在科技尖端领域的丰硕收获,上海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越来越高,提升了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和影响力。在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封东来,在对KXFe2Se2(一种铁基新型超导材料)超导机理的研究过程中,从电子结构的角度提出存在第二类铁基超导材料,这项研究被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材料学》杂志选为该杂志创刊10周年以来发表的20个里程碑工作之一。
关键技术强势突破
为向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军,上海加强科技投入和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自主研制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PECVD)打破国际垄断并实现应用;国内最大的1200吨海洋工程专用框架式起重机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千吨以上级框架式起重机设计建造领域的空白;上汽荣威E50纯电动汽车实现批量生产,成为国内首款完全基于纯电动整车平台、自主掌握三电(电机、电控、电池)核心技术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先进封装光刻机、高性能多核CPU、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TD-LTE)终端基带芯片等重要阶段性成果实现产业化。
为发展我国集成电路装备行业,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十年磨一剑,自主研发掌握了光刻机核心技术,高端光刻机进入了整机集成阶段,先进封装光刻机、刻蚀机等高端装备实现量产并且进入海外市场。
上海科技兴市的梦想没有止境。筑梦、追梦、圆梦,一切都将不再是梦!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