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积极与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有500多名国内外专家到榆林合作交流,共实施校地科技合作项目150多项,其中宏观战略研究约20余项,合作开发新产品30多项,难题攻关50多项,面上项目50多项,合同总金额2000多万元,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诊断160多次,解决了200多个技术难题,取得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研发中心7个,专家工作站2个,各种中试基地、农业示范园6个,培养各类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从宏观战略到现代农业、能源化工、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科技合作开展宏观战略研究,为创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与北京政法大学(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社会系统工程研究”及“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提出了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社会系统工程基本架构,包括:①经济系统工程(建设世界化时代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含资源系统工程/环境系统工程及生态文明建设);②文化系统工程;③政治系统工程;④人才系统工程;⑤安全系统工程。
2、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展“榆林工业强市战略研究”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高效管理模式研究”等,为优化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六园管理模式,加速以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战略对策建议。
3、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榆林经济开发区和科技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了构成榆林经济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障碍,提出了榆林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群策略、品牌战略与招商引资策略、差异化定位与战略联盟策略,重点给出了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和产业进入点与进入方式。此外,还与陕西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能源、资源性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4、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榆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与陕西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轻工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为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对策建议。
5、依托西北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榆林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和《方案》的编制。2008年11月19日,科技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签订了《科学技术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并召开了部省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会议确定,榆林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榆林要在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具体要求,我市委托西北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了榆林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和《方案》的编制。
二、科技合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1、米脂、靖边等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杨凌节水灌溉技术工程中心等合作,实施了“旱地节水技术示范”、“坡地滴灌技术示范”。特别是在米脂县实施坡地滴灌工程示范580亩,孟岔枣园布置了5种微喷灌方式,三种滴灌方式,7种流量的涌泉灌溉,经观测,每亩枣园每次灌溉用水由原来60立方米降为33立方米,省水45%,同时省工80%以上;滴灌区红枣增产20%以上,平均优质果产量提高30%,每亩纯收入5000多元,提高了25%。该项目的成功示范,为南部干旱山区红枣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去年8月份,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鉴定认为,该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定边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生物法改良盐碱地技术研究”,以耐盐碱生物资源燕麦等作物和牧草品种的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消化吸收为核心,筛选出相应品种,建立关键栽培技术体系与技术规范,为盐碱地开发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引进坝莜1号、白燕3号等7个燕麦品种,栽植面积350亩;从美国引进种植四翅滨藜50亩,进行试验研究。经过改良的土壤PH值从9.62下降到8.78。
3、子洲县三丰油脂公司与西安油脂科学设计院合作开展了“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技术研究”。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能缓解妇女更年期因雌性激素分泌量的急剧下降而引起的更年期综合症,对人体的生理代谢具有调节作用。项目利用西安油脂科学设计院先进的技术设备,从大豆中提取异黄酮,目前开发研究工艺成熟,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工艺得率由40%提高到60%以上,产品纯度由20%提高到40%以上,现正在建设年产16吨大豆异黄酮生产线,即将投入生产。
4、佳县科技局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为佳县法人科技特派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店镇勃牛沟村和店头村建设500亩矮化密植枣园滴灌工程示范项目;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红枣裂果的技术攻关研究;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佳县农业资源调查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示范种植“三优”苹果和核桃,可望在2-3年内形成优质示范园,在王家砭镇打火店村指导、培训科技示范户进行设施蔬菜种植,引导示范户进行茬口设计和瓜果连续栽种。
三、科技合作解决能源化工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1、合作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神木三江煤化有限公司、府谷镁业集团分别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榆林兰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金属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榆林学院与榆天化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榆林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加强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推进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企业发展的技术保障。
2、神木县三江煤化工有限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合作,首次在国内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年新型煤低温干馏兰炭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生产线,同步开发出的兰炭生产配套自动监控系统和废水处理技术,有效地实现了兰炭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焦油炉气综合利用和废水净化循环利用,确保了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精确控制和生产稳定。这项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应用,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环保水平,带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兰炭产业升级换代。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7项,其中2项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起草了兰炭用煤、兰炭产品、兰炭生产能耗评估规范等3个国家标准(草案)、兰炭企业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草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科技部、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赞扬,为“五小工业”向“五大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府谷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与中国矿大、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清华大学蓝资公司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攻克了用侏罗纪煤生产优质冶金型焦的技术难关,填补了国际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并在我省率先利用发电产生的炉灰、炉渣生产凝石水泥,达到了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煤炭资源深加工中的高效、节能、循环、清洁利用的技术创新,开辟了神府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4、国华锦界电厂等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利用煤系固体废弃物制备生态胶凝材料研究”项目,已开发出煤矸石低温活化煅烧脱碳技术和粉煤灰超细粉磨活化技术,利用活化后的煤系固体废弃物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无熟料生态胶凝材料。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又与神华集团合作进行“高钙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研究,进展顺利。该成果将大大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附加值,有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5、神木县龙华集团委托西安科技大学总体承担了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实施了“孙家岔龙华煤矿综采综掘设备配套技术研究与投产前技术咨询合作项目”,相继完成了该煤矿的初步设计方案的论证、设备生产厂家的现场技术考察与论证、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液压支架的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综采配套设备招标定货的技术把关、“三机”技术配套设计等工作,仅1套液压支架,比进口节约费用40%。在此基础上培训煤矿综采技术岗位人员近100人,为该煤矿的建设和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榆林西部煤炭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在利用难成浆神木煤和褐煤制备水煤浆方面开展了技术合作攻关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一是开发了适合难成浆神木煤和褐煤的干法、优化级配的水煤浆制备技术,解决了该领域长年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为优质的神木动力煤高效、洁净利用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我国的煤代油做出了新的贡献;二是开发一种对原料煤没有污染的干燥技术,为在寒冬时期高水分煤的制浆生产提供了条件;三是在现有的雷蒙磨的基础上,开发一种处理能力更大、产品粒度更符合水煤浆级配要求、能适应更高水分原料煤、低噪音、无粉尘外泄的干法粉碎磨机,降低了水煤浆生产成本,改善了环境和工人的劳动条件;四是开发一种适合超细煤粉、无粉尘外泄、精确计量的煤粉自动装袋机,提高了单袋装载量,改善了环境和工人的劳动条件;五是开发一种利用半成品水煤浆煤粉的全自动、高效率、精确制备水煤浆的搅浆机,提高了煤粉的制浆效率,改善了环境和工人的劳动强度。
7、定边县委托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开展了“风能、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工程建设”,被列为科技部创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现已建成了定边县政府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100kw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县城西环路集中发电型风光互补路灯系统(25kw风力发电机4套共100kw,1kw太阳能发电系统一套,40WLED路灯260套,80WLED路灯260套);定边县姬塬镇辽阳村风光互补单户供电系统(450W风力发电机和100W太阳能电池板,风光互补独立供电系统共计51套)。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并被授予 “全国首批绿色节能环保示范县”称号。
(陕西省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