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通过鉴定
日期:
2012年04月19日 08:59
来源:西藏自治区科技厅
1987年1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组成员先后有400余人次深入西藏高原,行程300余万公里,野外现场工作4000余天,第一次在西藏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急性高原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在中印边境中东段发现自然疫源性疾病共5类12种,其中类鼻疽、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基孔肯雅热、辛德比斯病、莱姆病、蜱传斑点热、弓形虫病在调查地域属首次证实;肾综合征出血热除在当地居民中检出抗体外,在察隅的家鼠中也检出该病原的抗体。首次发现西藏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辛德比斯病、基孔肯雅热、类鼻疽和莱姆病。在西藏中印边境西段,主要是阿里地区,对斑点热、野兔热、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尾蚴性皮炎等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为该地区首次证实。确定蚊科种类18种、蠓科148种、蚋37种、虻55种、蜱螨60种,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蠓科新种17种、中国新纪录2种;虻科新种9种;蚋科新种9种、中国新纪录16种、恙螨新种10种,在西藏首次发现并报道蚋类和白蛉的存在。掌握了西藏边境地区优势病媒生物的种群组成和生态习性;研究揭示了西藏高原微小牛蜱的季节活动和长角血蜱的产卵习性,并从微小牛蜱检测鉴定出边缘无形体和类查菲埃立克体新种并命名为西藏埃立克体。
课题组研究阐明了进藏新兵急性高原病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了《成都军区高原病防制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军用卫生标准《部队进入高原的卫生学要求》(GJB 6030-2007),摄制了《部队高原病防治》录像片1部(2集)。编写了《西藏地区流行病学与医学动物》和《中印边境东段印侧地区流行病学与医学昆虫》两本专著。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06篇。研制建立了《西南战区高原军事医学数据库》,并得到推广应用。本成果应用后,驻藏部队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进藏新兵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1993年的38.0%下降到2009年的2.6%,无一例死亡。
该成果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强,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近日,“西藏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通过鉴定。
1987年1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组成员先后有400余人次深入西藏高原,行程300余万公里,野外现场工作4000余天,第一次在西藏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急性高原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在中印边境中东段发现自然疫源性疾病共5类12种,其中类鼻疽、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基孔肯雅热、辛德比斯病、莱姆病、蜱传斑点热、弓形虫病在调查地域属首次证实;肾综合征出血热除在当地居民中检出抗体外,在察隅的家鼠中也检出该病原的抗体。首次发现西藏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辛德比斯病、基孔肯雅热、类鼻疽和莱姆病。在西藏中印边境西段,主要是阿里地区,对斑点热、野兔热、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尾蚴性皮炎等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为该地区首次证实。确定蚊科种类18种、蠓科148种、蚋37种、虻55种、蜱螨60种,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蠓科新种17种、中国新纪录2种;虻科新种9种;蚋科新种9种、中国新纪录16种、恙螨新种10种,在西藏首次发现并报道蚋类和白蛉的存在。掌握了西藏边境地区优势病媒生物的种群组成和生态习性;研究揭示了西藏高原微小牛蜱的季节活动和长角血蜱的产卵习性,并从微小牛蜱检测鉴定出边缘无形体和类查菲埃立克体新种并命名为西藏埃立克体。
课题组研究阐明了进藏新兵急性高原病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了《成都军区高原病防制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军用卫生标准《部队进入高原的卫生学要求》(GJB 6030-2007),摄制了《部队高原病防治》录像片1部(2集)。编写了《西藏地区流行病学与医学动物》和《中印边境东段印侧地区流行病学与医学昆虫》两本专著。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06篇。研制建立了《西南战区高原军事医学数据库》,并得到推广应用。本成果应用后,驻藏部队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进藏新兵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1993年的38.0%下降到2009年的2.6%,无一例死亡。
该成果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强,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