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地方科技 > 西藏 > 最新动态
强化资源集成 加快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西藏自治区八个重大科技专项成效显著
日期: 2013年02月06日 16:57       来源:西藏自治区科技厅
【字号:

    针对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关键技术问题,在全面总结近年来科技专项试点经验基础上,经充分研究论证,“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确定了青稞产业、藏药产业、饲草产业等八个重大科技专项,并于2011年全面启动实施。为确保重大科技专取得预期成效,在专项组织实施过程中,一是强化了工作机制创新这一前提。通过组织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有限科技资源解决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问题,转变过去科技项目“小而散”的状况;制定了明确的各专项攻关目标任务,并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统筹组织资金、人员、技术等科技资源。二是突出了产业化发展这一核心。以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为载体,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了科研院校、企业和地方共同参与专项的实施模式,使科研攻关直接面向生产一线,促进了科研、示范和产业化紧密衔接。三是狠抓了人才团队这一基础。把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作为培养创新团队的重要平台,打破按科研单位安排科技项目的传统做法,统筹区内外专业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以任务攻关为核心的人才使用、交流和引进机制,通过专项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创新团队。
    青稞产业专项:选育出了“青稞2000”、春青稞042894和冬青稞2003-2004891等青稞新品系,青稞新品种(品系)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面积达4.55万亩,亩产达到355.1-371.3公斤,增产幅度在18.5%-23.7%,青稞新品种选育有望实现重大突破。建立了良种、良法、良田“三良”有效配套的技术体系。筛选出高β-葡聚糖、蛋白质、母育酚等功能有效成分的青稞材料11份,获得青稞功能食品研发专利1项,开发并生产1项青稞产品。
    金牦牛科技工程:在那曲县、聂荣县和当雄县等地建立了9个牦牛高效养殖及育肥基地,示范推广夏季强度育肥、冷季半舍饲育肥等技术,牦牛强度育肥和防掉膘技术提高产肉量27.7%,育肥出栏牦牛达11600头。开展了帕里、斯布等地方牦牛类群本品种和基因性状研究,建立了良种选育体系。
    饲草产业专项:以整乡整村推进的示范方式,形成了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宜草荒地种草示范基地、青贮技术示范基地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饲草产业科研及生产体系,项目区饲草利用率提高20%,奶牛良种率提高14.4%,平均日产奶量提高42.19%,绵羊育肥产肉量平均提高17%。在全区范围内累计采集野生牧草植物标本和种子1186余份,筛选选育出3个优良野生牧草驯化品系。
    马铃薯专项:筛选出6个适宜我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开发,建立标准化、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5000亩,平均亩产达2800公斤,比当地品种增产550公斤,建成年产2000吨彩色马铃薯饮料和150吨彩色马铃薯碗粉生产线各一条,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金太阳科技工程:组织实施尼木、尼玛、双湖三县及阿里7县1镇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完成户用光伏系统25147套,建设光伏电站89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200多盏,总装机容量8078.75千瓦,解决了项目区9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藏药产业专项:加强藏药产业创新要素集成,推进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藏药材GAP基地建设,组织开展藏药材标准化和藏成药标准研究,支持组建了由区内藏药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11家单位联合组成的藏药研发技术创新联盟。完成17种藏成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开展了大花红景天、翼首草、独一味、藏菖蒲等20余种濒危藏药材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及种植资源保护,完成13种藏成药安全性评价及二次开发。
    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专项:围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开展了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调查、生态安全影响评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了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农田退化、矿区修复等综合治理技术修复示范,为我区生态安全建设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
    自然科学博物馆专项。自然科学博物馆工程主体结构圆满封顶,并完成整体工程量的25%,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8393亿元,展陈大纲已通过政府专题会审定,内部展陈经费1.2亿元获财政部批复,展陈设计工作已全面启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