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地方科技 > 云南 > 最新动态
云南省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日期: 2013年07月17日 10:23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字号:

   为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和团队效应,提高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和重点产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云南省科技厅自2005~2006年开展省级创新团队试点工作。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省级创新团队培育作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正式实施,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遴选出101个省级创新团队进行培育。
    云南省创新团队是团队成员在长期科学研究或产品开发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团队创新目标和较强稳定性的创新集体。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并稳定支持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创新团队已成为集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重要力量。
    一、培养一批杰出科技领军人才
    经过省级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杰出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带头人中,有院士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国家“杰青”获得者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3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省技术创新人才79人,入选团队通过项目培养的高、中、初职专业技术人员达2690人,稳定支持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
    入选省级创新团队后,团队成员特别是团队带头人素质明显提高;如团队带头人张洪彬教授于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番兴明研究员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十一五’十大科技人物”、云南省第三届“兴滇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二、大力提升云南省在国家层面的科技竞争力
    通过省级创新团队建设,云南省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批省级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在国家层面的科研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朱兆云研究员带领的“天然药物研发创新团队”完成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年的空缺。
    (二)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2年昆明理工大学杨斌教授带领的“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创新团队”正式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黎教授带领的“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疾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创新团队”立项进入培育。目前云南省共有3个省级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云南师范大学“西部高原太阳能有效利用及持续发展研究创新团队”于2010年入选)。
    (三)入选农业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农科院戴陆园研究员带领的“常规稻育种创新团队”及云南省农科院番兴明研究员带领的“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创新团队”于2011年首批入选农业部创新团队,同时戴陆园和番兴明2人也当选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四)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云南大学张克勤教授带领的“微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昆明理工大学杨斌教授带领的“铝镁钛锌有色金属清洁冶金创新团队”、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带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依托的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成为云南省仅有的三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另外,云南省农科院“农作物资源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获准建设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肿瘤病理诊断与研究创新团队”获国家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远程病理会诊试点省级中心”,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与生殖健康创新团队”在全国率先建立“一站式”产前诊断服务模式。
    三、提高云南省原始创新能力及学术技术水平
    近期通过对2008年入选培养期已满的21个省级创新团队的业绩进行统计,这些团队成果突出,共争取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37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0项;申请发明专利267件,获得专利授权71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909篇,其中SCI收录551篇,EI收录227篇,ISTP收录5篇;出版专著65部;研发新产品19个;农业新品种21个;建成新装置37套;发明新工艺21项;培养博士192人,硕士955人,151人晋升职称,培训科技人员9641人次。
    省级创新团队利用争取到的经费建设了科研条件平台,通过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了科研条件平台和产业创新基地的创新水平,而良好的平台条件又促进了项目和成果的获得,最终形成人才、项目、平台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重点学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通过开展基础研究、产业化开发,为企业提供原创性技术成果,成为推动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骨干力量,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昆明理工大学周荣教授带领的“金属材料先进凝固成形创新团队”,成功搭建了科技成果通向产业化的桥梁和通道,在建设期内,团队针对本省机床、发动机、矿冶装备、机械、电力、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重点产业涉及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共性,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目前拥有一批如高性能贝氏体耐磨部件生产技术和装备、真空消失模铸造铸渗法表面复合耐磨部件生产技术和装备、气体-金属定向凝固连铸法规则多孔金属制备技术和装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成形制造技术。团队与昆钢公司合作成立了年产8万吨耐磨零部件的技术公司,一期和二期耐磨零部件模锻、V法、消失模成形技术已投入生产,将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特大型磨矿球磨机的高效运转提供关键技术服务。同时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中铝、江铜、云锡、云内等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
    云天化集团梅毅正高级工程师带领的“精细磷化工技术创新团队”,先后研发了117%聚磷酸[折H3PO4计](目前仍是国内唯一能生产该浓度的产业化技术),实现了国内首家千吨级的连续化生产,产品质量稳定;“黄磷一步法”生产LCD电子级磷酸实现产业化;实现了热法磷酸热能回收利用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实施技术占全国产能的61﹪;研发了聚合度大于1000的聚磷酸铵产业化技术,建成了年产1000吨的产业化生产装置;产业化成果转让获得经济效益7375万元,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9亿元。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团队成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该团队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创新团队在精细磷化工技术领域保持了省内领先地位,200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
    五、为云南省社会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创新团队开展的科研工作,为提高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朱宝生教授带领的“遗传与生殖健康研究创新团队”,建立起“孕前咨询—产前筛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咨询”的一站式产前诊断的预防出生缺陷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一站式产前筛查”,现已完成1600余例检查。该技术将85%以上的严重出生缺陷和结构畸形及时发现并给予准确诊断,能够筛查出最小8周5天的唐氏综合征胎儿,是目前国内最小孕周的唐氏综合征病例。该技术在知情选择和自愿的基础上,完成治疗性终止妊娠,为社会节约了大量患儿出生后应产生的疾病负担。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李华春研究员带领的“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通过对全省50多家规模化养猪场及神农集团规模化猪场5000多头种猪进行疫病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估,显著减少了生猪的发病率;对曲靖、玉溪部分猪场实施疫病净化,对提高种猪生产性能及仔猪成活率,保障生猪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使全省动物疫病发病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对保障全省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