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学储备,我国在1997年决定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这被认为是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自1998年启动至2005年,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以及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共部署项目229项。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露,一批创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水平提高,影响增强
SCI收录的我国科学论文从1997年起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5.74万篇,居世界第5位。通过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学计划的支持,我国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中国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国在纳米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若干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了系列重要论文,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例如2005年我国纳米科技SCI收录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化学SCI收录论文总数世界排名第三。
通过973计划的实施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培育,在前沿科学、交叉科学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例如,量子通信方面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创新成果。多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源在实验上演示了“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先后被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为2004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在量子密钥分配方面,设计了一种具有良好单向传输稳定性的量子密钥分配实验方案,实现了150公里的室内量子密钥分配实验;利用实际通信光缆,实现了从北京经河北香河到天津长度125公里的量子密钥分配。
面向国家需求,解决重大问题
“973拉近了基础研究和产业部门的距离。”973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副校长杨玉良院士告诉记者。
以前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大都从文献中来,973以后,有了变化。973关键提出了一种新思路,那就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973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的结合,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以及综合交叉等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了一批关键科学问题,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例如,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方面,建立了碳酸盐岩油、气源岩分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提出了中国叠合盆地海相烃源岩的四种分布预测模式和两种非烃源岩的发育模式;提出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为TOC=0.5%,该标准已作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股份公司的新标准,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分子尺度上掌握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关系,首次提出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分子设计的准则,设计并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廉价、高效、无污染的驱油用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产品,经大庆油田现场试验,采收率比水驱提高15%—20%,成本显著降低。
培养优秀人才,形成研究基地
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十五”期间,参与承担973任务的科研人员1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500多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近千人,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比例近80%。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万名。
973计划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强强联合,凝聚了优秀团队,促进了人才培养,特别是为中青年优秀人才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批45岁以下的优秀人才被推上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岗位,成长为具有战略眼光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学术带头人正在脱颖而出。
通过973计划的实施,我国在纳米、生命科学、信息、材料、农业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基地,研究队伍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目标服务。目前18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70%的实验室承担了973重大计划项目。例如“重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的基础研究”、“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等项目都是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组织的项目。(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