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十五“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总体验收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参加了会议,中科院李家洋副院长介绍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实施的有关情况。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竞争的热点。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技术途径,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转基因植物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进程,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于1999年启动实施,中央财政投入5.1亿元,部门、地方和社会配套投入3.2亿元,重点开展功能基因克隆、转基因新材料创制、基因转化核心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和产业化、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以及转基因平台建设等研究工作。专项实施历时6年,各部门联合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围绕农业生态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充分整合了我国在转基因植物研究领域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超额完成了规定的研究目标和战略任务。
——植物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扭转了以往依赖国外引进口基因的局面。获得新基因610个,其中包括水稻分蘖基因MOC1、融合抗虫基因Cry CI、新型抗除草剂基因、隐性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xa5和xa13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46个。
——高效、安全植物转基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技术体系初具规模。在选择标记基因删除技术和目的基因产物定时降解技术、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技术等植物转基因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建立了棉花、水稻、油菜、玉米、大豆、花生、杨树等主要农作物和林草、花卉、果树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创制了一大批优质、抗病、抗虫、抗旱、耐盐、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和新材料,为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奠定了扎实基础。共获得了转基因抗虫、抗病、抗逆、品质改良、抗除草剂等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大豆以及主要林草等新株系和新品系20925份,新品种58个。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转基因研究开发体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转基因植物中试及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为我国植物基因研究及生物技术育种提供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在北京、武汉建立了2个以植物功能基因研究为重点的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我国植物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持续的保障;在吉林和河南建立了2个以转基因植物育种为重点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为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新品种的中试和产业化提供了持续的技术保障。
——转基因植物生物和环境安全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构建了确保转基因植物安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成套技术。获准并正在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植物新品系、新材料共473例,其中商业化生产58例,环境释放114例,中间试验199例,生产性试验102例。
——创新团队建设及知识产权申报成效喜人。6年期间,通过专项实施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一批高级人才2481名,申报或获得了国内外专利481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992篇,其中SCI、EI收录425篇。
专项取得的大量高科技成果,通过产业化示范和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大贡献。以转基因抗虫棉花为例,共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通过商品化生产审批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55个,累计推广1亿多亩,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50亿元;每亩增收节支150元左右;每年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000-3000万公斤,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量的7.5%左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极为显著,使困扰我国棉花生产的棉铃虫问题成为历史;转基因棉花新品种的培育,使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由1998年的5%发展到2005年的70%以上,国产抗虫棉在与国际抗虫棉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构建了我国转基因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转基因科技的整体水平,缩小了我国农业高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