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副队长、地质工程师李林
5月14日19时30分,失踪三天两夜的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副队长、地质工程师李林,带着他的部下———化探队矿产公司矿产勘查中心主任、地质工程师刘绍祥和驾驶员吴军,出现在成绵高速公路德阳站的出口,化探队队长陈志军、党委书记戴大新等主要领导,眼含热泪冲上去激情相拥。
5月12日中午,从汶川阿尔铁矿结束检查指导工作的李林一行三人,来到距离映秀三公里的收费站。当吴军准备驶近窗口缴费时,突然发现汽车有些不听使唤,方向盘严重失灵。急着赶回单位的李林发脾气地甩出一句:“不能前进就倒挡啊。”话音刚落,李林突然反应了过来:“地震,地震!快跑,大家快跑!”
大地剧烈地摇晃,地面开裂上拱。刹那间,山体滑坡,巨大的滚石从山顶滚下。整个山谷沙飞石走,烟雾弥漫……直到两小时过后,山谷才恢复了短暂的平静。但山已塌陷,河已断流。
李林发现收费站已完全坍塌,距离他们汽车不到一米的地方,是一块几十吨的巨石,巨石后面,形成上百万立方米的大滑坡。周围很多车辆,要么被砸得完全变形,要么被滑坡体完全掩埋。
路旁不远处的岷江,已经完全被山体滑坡体阻断,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正在形成。
“必须找个安全的栖息地,渡过难关。”危险面前,李林没有慌乱,“我是四川省地矿局的地质工程师,懂得如何避险抗灾。”收费站的王站长不住地点头。过了一会儿,一位人民警察、几位民工也来了,很快聚集了32人。听说这里有个地质工程师,可以带他们走出险境,大家像见了活菩萨。
李林把大家集合起来:“千万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主震都扛过来了,余震不可怕。不要一有什么震动就惊慌失措,不要自己把自己吓死。”
“大家都把自己的食品拿出来,统一管理,统一分发。”李林指挥道。有人取出饼干,有人拿出矿泉水,还有人抬出了10多斤白酒。
黄昏时分飘起了小雨。为了安全,李林决定把“部队”从已经断流的岷江东岸转移到西岸。转移过程中,“部队”不断扩大,有当地村民,有国家电网映秀湾电站职工,有映秀武警中队的战士,队伍一下子壮大很多。此时,“大部队”中也新添了5位“伤兵”。
地处震后的山区,选定一个能容纳“大部队”过夜的地方,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安排得井然有序,几路人马齐头并进:有人生火做饭,有人搭建临时住处,还派出了5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前往映秀镇求救。晚上,李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安慰大家:“我亲身经历过松潘大地震,也亲身经历过叠溪海子决口,大家放心,以现在岷江的流量,即便大坝决口最快也得明天中午,如果上游有暴雨洪水,最快也是明天上午10点。再说,我们这里的位置至少高于第一波水头20米。”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部队”组建了9个值班安全小组,在驻地以上10米处设立了安全观测点,密切监视两边山头的滑坡情况以及岷江水位的上涨情况。安全小组随身配备的“设备”,一是由映秀电站职工提供的自行充电式手电筒,一是至今还不知名的民警提供的口哨和附近老乡提供的锣鼓。李林规定,发现险情,连续鸣口哨3声,而且不断地敲锣报警。
余震伴着这支组织有序的“部队”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
第二天早上6点,堰塞湖开始小规模决口,10时30分,洪水上升到最高位,大家眼睁睁看着李林他们新买不久的丰田越野车被大水卷走。
雨,一直在下。天,异常地冷。走,走,走!前进,是李林他们唯一的方向。
就在李林决定继续前进时,从映秀方面跑回来了两个年轻人,听说李林他们要出去,便不断地摇头摆手,说那样等于白白送死,他们诉说了自己如何九死一生的经历。
可李林心想,不管多难,既然你走得进来,我就能走得出去!
李林带领一部分人密切监视山上动静,一旦确认安全,就以口哨为令,每个组迅速通过。
有个关口,大家终身难忘———趟过几乎齐腰深的泥石流!年轻力壮的,还可以自行挪步;力气小的,需要前拉后拽。过了“鬼门关”,都成了泥人。
途中,队伍又“收编”了一对夫妻,到处是大滑坡,到处是死伤者,使他们的精神几乎崩溃。李林给他们打下“强心针”:不走,只有死路一条。要走,一定要走出去!
随后,他们又发现了一个伤者,因为腿脚受伤严重,身上多处骨折,无法动弹。李林希望能把这个伤员解救出去,但有人不赞成,说已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
找块门板,就是担架,浩浩荡荡的队伍又新增了一个“伤兵”。
平常只有3公里的路,现在因为要翻山越岭探险闯关,似乎比一辈子走的路还长。傍晚,经过生死与共的3天,大家终于安全和救援人员会合。(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