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科技部工作
万钢部长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日期: 2010年08月25日 16:04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2010年7月30日,上海)


  尊敬的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此隆重召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这是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上海世博会以及“后世博”发展机遇,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亲自出席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共同推进的各有关部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获得授牌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祝贺!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上海市各级领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党的十七大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要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确保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刘延东同志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动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体制与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支持公共科技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服务功能,在重点产业领域确定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示范试点;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在企业中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努力下,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重点省市启动了试点,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效。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相对明显。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相继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部署和推动上海科技工作。在培育创新源泉、增强科技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开展科学普及,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社会各方力量,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亮点纷呈,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快速协调发展,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电子标签票务系统等科技成果在世博会上得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大规模集中示范运营了新能源汽车,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运营的示范、先进汽车技术新的里程碑。

  同时,上海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接、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级科研计划任务中取得重要进展,大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陆续落户上海,进展顺利。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培养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切实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一重大背景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全市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重要决策,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上海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的试点工作,既是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部署,又是建设上海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上海市的试点方案,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统筹全市创新资源,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体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现了全市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总体思路明确,地方特色鲜明,重点任务突出,保障措施有力。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希望上海要以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聚焦优势。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瞄准行业高端,聚焦重点领域优势力量,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构筑产业高地,破解发展瓶颈,推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要集成资源。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在资源整合、开放共享、打破围墙、发挥优势上下功夫,充分释放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潜力。尤其是要集成好“后世博”科技成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要创新机制。上海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通过改革开放,上海创建了浦东新区,创造了新区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上海发展的转型也在于创新,上海世博会成为创新的集中地,成为展现世界各国创新成果的大舞台;上海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在于创新,而机制的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上海世博会后成果的转移与扩散需要更多灵活的机制。做好试点工作事关全局,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组织机制上要加大探索力度。不断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资源组织的新模式,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四是要强化示范。上海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既要为全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要为全国各地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探索路子,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产学研用更加有效结合,在落实政策、加大投入、优化环境,调动各方面创新活力方面做出示范。

  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集成各方面优势,围绕“世博后”科技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上海市做好试点工作。一是支持上海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担、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是支持上海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技术信息、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支持上海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优化研发基地布局,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的整合,探索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奖励机制。四是支持上海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引导科研人员服务投身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强化人才的引进与激励。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五是支持上海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鼓励股权投资发展,加强和改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建设柜台交易市场,推进金融创新服务,发展担保机构。六是支持上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支持上海张江高新区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上海张江高新区创新能级,加快杨浦创新型城区建设试点,探索三区联动的有效机制。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技术创新需要市场的拉动,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需要市场的牵引。在推广重大创新产品方面,上海已经成为推动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三网融合等的试点城市,最近又成为了推广电动汽车个人消费补贴试点的五个城市之一。今后,我们还将大力支持上海在推广清洁燃气、数字化医疗等方面的创新产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志们,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经迈上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热切地希望上海市以本次试点工作为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同时,我们也希望上海能准确把握形势,聚焦国家发展战略,聚焦重大产业化项目,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带领下,全市齐心合力、共同推动,上海市试点工作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成效,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