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顺利通过验收
日期:
2011年03月23日 15:11
来源:科技部
一是加快了速生丰产林良种产业化进程。选育出大径材优良家系、无性系79个,纸浆材优良无性系12个,珍贵用材优良无性系28个,优良无性系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提高10-15%。系统提出了杉木、马尾松、落叶松等主要树种大径材速生丰产林立地控制技术、密度调控技术、最优轮伐期技术、水肥调控等集约栽培技术;使单位面积大径级木材产量提高15%左右,示范林面积达2300公顷。为我国速生丰产林建设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杨树、桉树、竹子等纸浆材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体系,突破楸树、水曲柳、柚木等珍贵用材树种林分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最优轮伐期等技术,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提高15-25%左右,示范林面积达730公顷。
三是提出速生树种节水节肥苗木精准培育、轻基质网袋育苗和设施育苗3大育苗技术体系。制定苗木生产技术标准或规程24项,研制新型育苗容器3种。
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奖励6项,鉴定科技成果9项,认定成果17项;申请国内专利20件,授权5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制定行业标准24项。建成试验示范基地151个,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林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我国生产上急缺符合工业用材和生态建设的重大需求,“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实施了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该项目围绕具有地域特色的速丰林树种,系统的开展了遗传控制、立地选择、水肥调控、密度调控、干形和大径材培育,苗木繁育及新品系示范等研究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效,为建立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体系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一是加快了速生丰产林良种产业化进程。选育出大径材优良家系、无性系79个,纸浆材优良无性系12个,珍贵用材优良无性系28个,优良无性系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提高10-15%。系统提出了杉木、马尾松、落叶松等主要树种大径材速生丰产林立地控制技术、密度调控技术、最优轮伐期技术、水肥调控等集约栽培技术;使单位面积大径级木材产量提高15%左右,示范林面积达2300公顷。为我国速生丰产林建设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杨树、桉树、竹子等纸浆材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体系,突破楸树、水曲柳、柚木等珍贵用材树种林分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最优轮伐期等技术,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提高15-25%左右,示范林面积达730公顷。
三是提出速生树种节水节肥苗木精准培育、轻基质网袋育苗和设施育苗3大育苗技术体系。制定苗木生产技术标准或规程24项,研制新型育苗容器3种。
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奖励6项,鉴定科技成果9项,认定成果17项;申请国内专利20件,授权5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制定行业标准24项。建成试验示范基地151个,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林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