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支持、由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中心和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承办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全球诊断技术联盟(FIND)、全球健康实验室(GHLabs)、盖茨基金会、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疫情准备中心、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医学部等国内外卫生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创新技术的新应用和新市场加速促进全球健康与发展”进行热烈研讨交流。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认为,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每年有3000万的疟疾病例,如今已经实现了本土案例零的突破,这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健康体系的不断完善。然而,创新成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们能自动得到公平的应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健康资源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消弭这种差距和不平等,需要更为紧密的国际健康合作,以及不断创新的举措。
全球诊断技术联盟(FIND)首席技术官马尔塔·费尔南德斯·苏亚雷斯认为,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医疗检测缺口比治疗缺口要大得多,而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检测不足,又加剧了疾病的传播。FIND致力于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推广更为低价、更易使用、更高效率的检测产品从医院走向了社区,从大型、多功能变得小型、快速化,帮助实现全球范围内去中心化的医疗检测。
全球健康实验室(GHLabs)执行董事史蒂夫·克恩介绍了该实验室与各国卫生部门、企业开展合作的有关情况。GHLabs作为创新型非营利研究机构,将全球100多位优秀科学家集合在一起,聚焦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诊断、传染病防治,以及儿童和孕产妇的健康,通过创新型的产学研模式,为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国家提供更为廉价、有效的药物和治疗。
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疫情准备中心主任保罗·普罗尼克则用比喻说明新技术在推动医疗健康上的巨大作用,“5年前,我们的疫苗研发有点像是农民的工作,播下种子,等待下雨,如果一切顺利就有收获。然而,5年后的今天,mRNA技术的出现,使得疫苗研发就像是做面包,不仅没有歉收的风险,还能够灵活制作出不同口味的面包。”他为中国科技创新点赞,称“中国最新开发的基因片段检测技术,一次就可以获得3000个病原体,而检测价格只需要40美元。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就是要把这样的技术推向市场。”
与会的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要通过越来越紧密的国际合作,来消弭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健康差距和医疗不平等;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新兴技术应用落地,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新挑战;要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应对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科技与社会治理新问题,为护佑全人类健康探寻新路径、新方案。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