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门户网站首页 | 直播首页 | 文字实录 | 图片直播 |
时间: 2017年11月21日上午10时 地点: 科学技术部 内容: 新闻发布会由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苏靖主持。国家遥感中心王琦安主任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有关情况,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梅建平副巡视员、国家遥感中心张松梅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清华大学宫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柳钦火研究员参加发布会并一起回答了记者提问。
文字实录    >>
苏靖: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有序发展的千年大计,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今天科技部举办这样一场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让公众了解中国遥感科技界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参与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巡视员梅建平;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张松梅;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宫鹏教授;《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全球典型重大灾害对植被的影响”专题编写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教授;《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柳钦火研究员。

今天我们还邀请了我国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代表,科技部相关司局的领导,以及参与年度报告工作的有关专家出席发布会。此外,还有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的朋友。

让我们对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欢迎!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热点和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满足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始终是科技部的重要使命和中心工作之一。2012-2016年我们连续5个年度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的发布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引起了业界、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17年度报告工作在保持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的原则基础上,组织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和“全球典型重大灾害对植被的影响”两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今天科技部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两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论,并借助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遥感科技界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传递中国科技界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共同命运责任的担当。

下面首先请国家遥感中心王琦安主任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

王琦安: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下面我向各位介绍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编写《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

我国一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部党组织和万钢部长领导下,科技部积极落实十八大、十九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第六次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在此项工作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我国在遥感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全球视野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政府重大决策等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这是科技部推进绿色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遥感科技界对服务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六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通过在这一领域的持续研究和创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谋得了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主动性,提升了话语权,扩大了国际影响。

女生们,先生们!《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继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热点区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灾害与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选定“‘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和“全球典型重大灾害对植被的影响”2个专题。在编制过程中,国家遥感中心根据科技部总体部署,密切关注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大需求,组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以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同时,特别注重吸收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领域以及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使用了包括气象、海洋、环境、资源和高分等国内外卫星的连续观测数据,保障了年度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年来,在以徐冠华院士为组长的顾问组和以郭华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指导下,组织召开各类研讨、咨询会40余次,涉及多领域知名专家400余人次,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两个专题报告所开展的遥感监测分析工作主要包括: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是2015年度该专题报告的延续与深化,本着“一带一路”开放性原则,及时跟进最新进展,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全域及周边大洋纳入专题监测区域,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3个大洋海域以及日本海等9个主要海区。该专题秉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理念,瞄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基准年,生成国际首套2015年全球30m土地覆盖数据集,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估的基准。通过11种“一带一路”区域定量遥感数据集产品和24个用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指标,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与发展潜力,以及陆路交通和重点海域海洋灾害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相关成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规划方案制定提供现势性和基础性的生态环境信息。

“全球典型重大灾害对植被的影响”专题是2017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该专题聚焦重大灾害对陆地植被的影响,利用全球陆表特征参量系列产品,对1982年-2016年间11个典型的森林火灾、旱灾、水灾与地震灾害事件对植被的影响及灾害植被遥感参数变化过程和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植被对不同灾害类型响应的差异性以及人工干预在灾后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可为自然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