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门户网站首页 | 直播首页 | 文字实录 | 图片直播 | 直播摘要
时间: 2018年1月24日 上午10时 地点: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 内容: 见面会由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主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朱日祥,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骆清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蒋立新,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王昭东,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秀杰出席见面会,并围绕科技创新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直播摘要    >> 文字实录    >>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五位科技工作者和大家见面作交流。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这五位科技工作者,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先生、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女士、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先生,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王秀杰女士。我们今天请的五位里面有两位就是女同志,说明科技工作者当中的女性现在也是越来越多了。

下面,我们先请五位科技工作者逐一作下自我介绍,然后再和大家进行互动交流。首先,请朱日祥先生作介绍。

朱日祥:各位媒体朋友,我叫朱日祥,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家看到,今天在座的各位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白头发的。我出生于50年代,经历和教育背景也有着那个时代的特征,我做过农民,当过工人,也当过工农兵学员。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非常有幸成为中国科学院土生土长的博士,也是科学院这所大熔炉把我锻炼成中国科学院教授。我很荣幸在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党和国家把我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人,我的家族是从我这一代才开始有文化的,我的上一辈人都没有念过多少书,我能有今天,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我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大家知道,地球科学主要是研究我们生存的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与民生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些资源、能源,还有灾害的防治。我们的责任就是去研究它,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成为一个更加宜居的家园,这就是我研究的领域。谢谢各位。
袭艳春:谢谢朱日祥先生。下面请骆清铭先生作介绍。
骆清铭:我叫骆清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我的研究方向叫做生物光学成像。常言道,眼见为实,我们的任务就是研发各种各样新的影像方法,把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宇宙的大脑,这个脑有100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还有成千上万个神经元相连接,最后构成三维空间上的网络。有人说浩瀚的宇宙被称为科学里最后的前沿,跟宇宙相比,我们的小宇宙这个脑更复杂、更有挑战性。我和我的团队在过去的十多年研发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现在是把鼠脑内每一根神经元、每一条毛细血管都可以展示出来,这项工作在国际领域期刊《科学》上发表之后,曾经被评为中国科学的十大进展新闻。最近,美国脑计划也用了我们这个技术帮助对大脑里的神经元类型进行统计,通俗的讲就是进行普查,也用这个方法研究神经元之间到底是怎么连接的,有没有连接?我也很希望这个技术将来能够为理解认知脑功能以及探索意识的本质发挥作用。谢谢。
袭艳春:下面请蒋立新女士做介绍。
蒋立新: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我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我是一名心内科的临床大夫,可能跟很多大夫不同的是,我的成长经历是1989年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到1998年这十年间是每天都“滚”在临床工作中。我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做大夫的,也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很巧合的机遇,我1999年开始跟英国牛津大学合作,从那时候起到现在我们做了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应该说这个经历成为我事业方向的一个最重要转折点。我们近20年所做的大量研究,不仅为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益处,同时也改写了数十项国际指南,所以其他国家的病人也从我们研究当中直接获益。近些年来,由于我承担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也从像阜外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到了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机构,比如说乡镇卫生院,甚至是村卫生室进行工作。

我现在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协调机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联合主席,这样的经历又使得我有机会到欧洲、美国一些先进的医院和非洲条件比较简陋的基层去看一看。这些经历确实使我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角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对课题方向和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选择,和我当时做大夫的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五年我带领团队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文章,为我们国家的临床医疗质量提升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解决,都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支撑。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谢谢。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