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门户网站首页 | 直播首页 | 文字实录 | 图片直播 |
时间: 2018年4月3日 下午2时30分 地点: 科学技术部 内容: 新闻发布会由科技部办公厅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吕静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介绍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有关情况,并和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一起回答了记者提问。
文字实录    >>
吕静:各位新闻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下午在这里召开科技部新闻发布会,就国务院上周发布的关于《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作一个深度解读。今天我们的新闻发布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先生,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先生,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先生,参加今天下午发布会的还有中央主要媒体的记者朋友们。在此,我也代表科技部感谢各位记者前期在“两会”期间对科技工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今后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现在我们进入今天发布会的主题,首先先请叶冬柏司长介绍情况。
叶冬柏: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借此机会就国务院印发的《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和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特别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工作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上周国务院发布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有关情况。

首先,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指的是什么?大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国际科技界提出的概念。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高、多学科交叉、配置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施(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具有多学科、多目标、多主体、多要素等特点,其复杂程度、经济成本、实施难度、协同创新的多元性等都往往超出一国之力,需要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来实施。

当前,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世界科技强国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台。多年以来,美、德、法、俄及欧盟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诸多领域积极组织了数十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携手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推动了世界科技创新和进步。

作为中国来说,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重点选择参与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一些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了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由学习跟踪向并行发展的转变;同期,我国也相继启动建设了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克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数十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探索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这些为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总体背景情况。

从《方案》本身来说,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都对这项工作做出了部署。今年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该《方案》,上周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这个《方案》。

下面简要介绍《方案》的要点。《方案》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方主导、前瞻布局、分步推进、量力而行”的整体思路,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着力提升战略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新平台,推进构建全球创新治理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出重要的贡献。在《方案》中明确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面向2020、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方案》提出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要坚持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国际尖端、科学前沿;二是战略导向,提升能力;三是中方主导,合作共赢;四是创新机制,分步推进。

《方案》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重点任务:一是制定战略规划,确定优先领域。二是做好项目的遴选、论证、培育、倡议和启动实施。三是建立符合项目特点的管理机制。四是积极参与他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方案》的任务部署,凝练重点领域,培育我国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确保《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能够落实到位。谢谢大家。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