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部署要求,科技部一直致力于以运用科技手段来开展全球生态问题研究,满足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并于2012-2017连续六个年度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反响,引起了业界、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8年度报告,在保持前期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科技部组织了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与《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三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与行业部门推介上述三个专题报告,并借助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遥感科技界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传递中国科技界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共同命运责任的担当。
今天的发布会按照两个议题安排,前面我们先请今天到场的领导和专家们,介绍一下有关情况,随后进入提问环节。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我国遥感科技领域的相关专家到现场来为大家介绍情况,进行交流,他们是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先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先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廖小罕先生,全球生态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专题报告责任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卢乃锰研究员,全球生态监测2018年度报告《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吴炳方。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我们现在先请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先生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
此项工作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深入实施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我国在遥感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全球的视野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为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政府重大决策等,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这是科技部推进绿色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遥感科技界对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本次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是连续第七次发布。今年的报告继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重点区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选定了《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三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年报编制过程中,国家遥感中心根据科技部的总体部署,组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并特别注重吸收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及相关部门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用了包括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气象、环境、资源和高分等国内外卫星观测数据,保障了年度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年来,在以徐冠华院士为组长的顾问组和以郭华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指导下,组织召开各类研讨咨询会40余次,涉及到领域知名专家400余人次,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三个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一、《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这个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作为2018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该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的格局,生成了国际首套2017年TanSat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分析了全球及重点地区的碳源、碳汇的时空分布状况,探讨了全球碳源、碳汇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效的科学数据。
这个报告得出的结论主要概括为三点:
第一点,2010-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反增,说明自签订京都议定书以来,减缓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抑制全球变暖目标尚未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仍需全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