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容: 新闻发布会由科技部办公厅孙玉明副巡视员主持,国家遥感中心廖小罕主任介绍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3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并与相关专家一同回答了媒体提问。高新司杨咸武副司长、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以及年度报告专家组组长郭华东院士、各分报告编写组组长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发布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
|
|
|
|
|
|
|
|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科技部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2013年5月28日,科学技术部首次对外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粮农组织等相关机构正在积极使用发布的数据产品。与报告同步发布的相关数据集产品总下载量达30万景,相关数据集产品以及形成的结论纳入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支撑了IPCC中国国家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2012年报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科技部选定“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大型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分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状况”四个主题开展监测分析并编制年报。2013年度报告有四个主要特点:
1、选题的拓展性。除传统的植被、水体等生态环境单项因子之外,更加注重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化、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动态,力求从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等多个层面综合反映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真实状态;
2、工作组织的常态化。除继承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外,2013年年报更注重工作机制的创新。年报工作继续由国家遥感中心统筹组织,同时与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立生态环境遥感研究中心,从报告选题、数据处理、报告编写、咨询把关、出版发布、成果集成共享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3、工作视野的国际化。2013年年度报告工作在地球观测组织(GEO)部际协调机制的框架下进行拓展,积极与UNDP/FAO等其他国际组织及其国际科学计划进行对接,将年报相关成果纳入到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日常工作中,提高报告的权威性;
4、遥感数据源的多源化与国产化。2013年年度报告工作除了大量采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遥感数据之外,更加注重利用中国国内已初具规模的国产卫星数据积累,展示中国遥感界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对人类社会的独特贡献。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按照“部门协同、内外结合、成果集成、数据共享、国际合作”的思路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以及相关单位的已有成果,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快速、准确、直观的优势,监测全球、区域和国家等多个尺度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面向政府部门、社会及科技界,分年度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和数据集产品。
该项工作一直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科技部万钢部长、王志刚书记和曹健林副部长高度关注年报编制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给予指导,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一直是中国参加GEO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教育部、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从数据支撑、人才队伍、成果共享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国家遥感中心根据科技部总体部署,紧密跟踪国际地球观测系统的发展态势,在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2013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此外,还有600多人次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参加各类研讨、咨询和指导,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