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背景材料
日期: 2014年03月05日 14:17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与雾霾治理。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科技部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和雾霾治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工作的统筹与支持,着力推动有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为雾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2012年,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启动了“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2013年,科技部联合环境保护部、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首都蓝天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节能、监测预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一)雾霾天气是内外因叠加的结果。近十年来,973计划支持取得的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雾霾主要成因是由内外因素叠加而成。内因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大气污染负荷常年在高位变化。关于PM2.5主要化学成分和来源,科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京津冀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生物质燃烧等一次排放细粒子,以及这些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二次转化形成的细微粒子。外因是不利的气象条件频繁出现,京津冀地区地形和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静稳天气的发生频次远大于其他区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四季地面风速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旦遇到静稳态天气等气象条件,污染快速累积,容易发生雾霾天气。
    (二)监测预警技术实现业务化运行。近两个五年计划,科技部支持研制了一批在线与现场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目前,工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产业化应用并出口到美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系统,普遍应用于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支撑了环境保护系统日常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我国自主开发的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72小时区域雾霾预警预报,2012年初中国气象台采用开展业务化预报。该系统对华北地区雾霾天气预报情况表明,有关雾霾形成机理及主要成因的研究基本符合环境污染和气象条件的实际情况。
    (三)技术进步助力污染源减排。针对燃煤、机动车、扬尘、餐厨等排放源及分散源控制,除尘、脱硫、脱硝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有力推进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升级,减少了污染源排放。
    在除尘技术方面。我国研发生产的布袋和电除尘器不仅满足国内燃煤电站、冶金行业的需求,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新实施除尘标准,组织开发的电袋复合除尘、湿式静电、移动极板除尘技术等相继进入示范应用阶段,净化后细颗粒物最低排放可控制在2毫克/标准立方米。
    在脱硫脱硝技术方面。国产化湿法脱硫技术已在全国火电厂推广普及,工业锅炉(炉窑)脱硫技术全部实现国产化。燃煤和工业烟气脱硝技术得到快速推广,脱汞和脱挥发性有机物技术进入推广应用阶段。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逐步实现国产化,将大幅降低脱硝成本。燃煤电站烟气排放协同控制技术已进入示范阶段,具有节地、节材和节约成本等优势,在新建电厂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在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方面。近十年来,尾气处理技术已满足第三、四阶段机动车控制标准,为众多品牌汽车配套,启动了第五阶段控制标准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研发。在燃油质量升级改造方面,我国主要石油和炼化企业已经掌握了国五标准的气、柴油生产技术工艺和相应装备,并已经开始供应京、津、沪等特大城市和重点区域。
    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在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技术和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客车和轿车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10年开始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示范应用,目前已有6万辆客车和轿车产品商业化运营。
    在工业废气排放控制技术方面。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低碳技术等研发,建立了节能减排技术成果信息共享平台。2012年以来,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面向全国主要行业推广了600余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40余项循环经济技术模式。组织开展了工业、农业和城市生物质废物燃气化利用技术研发和示范,利用处理废物产生的生物质天然气为周边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居民用煤、用柴等排放污染。开展了热电联供燃气内燃机发电-供暖(制冷)系统技术的研发,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替代工业锅炉、窑炉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替代燃气锅炉,大大降低了烟气排放。研制了大、中型餐厨烟气除尘设备,开始应用于大型餐饮业厨房。
    (四)技术创新引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开展了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在珠三角建立了全球第3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继美国加州和欧洲之后),组建了覆盖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实现对珠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预报及快速反应,支撑实施了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上述科技工作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大气污染与健康影响研究加快推进。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在973计划中部署了环境因素引发呼吸道损伤病理生理学机理与干预研究。在今年的研究项目申报指南中,作了进一步安排。国际上对雾霾现象对人体健康影响有所研究,但是对特定病种(如肺癌、心血管病等)也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由于大气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
    (六)媒体加强宣传解疑释惑。针对近年来我国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今年年初,科技日报社邀请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总体专家组,就如何为治霾提供科技支撑举行座谈,持续大规模进行报道,并开辟了“科技应对雾霾”专栏,组织驻外记者了解掌握国外应对雾霾的做法,为社会解疑释惑。专家们认为,现有的雾霾成因研究和治理技术,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下一阶段的重点是先进技术推广普及、深层次的基础研究和更高效技术的研发。
    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雾霾治理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我国当前类似的污染阶段,目前其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国外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在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要求及现代科技支撑下,我国治理雾霾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强化监测预警、严格管理和执法,同时要持续不断地推动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及分工安排,今后科技部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蓝天科技工程”等实施。一是强化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近日,科技部将会同环境保护部发布《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2014-2015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二是大力组织开展清洁燃气的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工作,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示范。三是加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工作。四是定期举办“大气污染防治科学论坛”,营造科学理性的研究讨论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