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形成,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的方向基本明确,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基本理顺。但相比之下,社会事业改革仍相对滞后。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事业的合理组织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加快推进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在内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事业体制,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改革任务之一。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社会事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最核心的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毫无疑问,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标志。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有政府直接承担全部社会事业的发展责任。基本方式是建立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政府直接进行投入并对事业单位进行直接组织和管理。因此,我国形成了非常庞大的事业单位体系。
目前,全国事业单位总量为110多万家,从业人员总量为2800多万人。传统的社会事业体制在促进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以及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政府直接组织社会事业的体制也确保了政府意志的实施。但传统社会事业体制及事业单位体制的弊端也非常突出。如组织与管理方面突出的行政性特征,使事业单位普遍效率低下;过于庞杂的机构和人员数量使政府财政压力巨大,重点社会事业难以获得足够支持,无法健康发展;社会事业与经济活动脱节,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总之,社会事业的原有组织和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从8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传统社会事业体制及事业单位体制的弊端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以及相关事业单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和改革经验。但从总体上说,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目前的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的改革仍任重道远。毫无疑问,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最核心问题是目标模式选择问题。中国已经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大的背景下,社会事业体制就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分工问题,比如哪些事业的发展责任应由政府承担,哪些责任可以交给市场组织等等;同时,也必须明确政府责任的实现方式问题,比如,有些社会事业基于其自身特点,可能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机构直接提供,有些则可以通过委托、鼓励其它机构乃至购买市场服务等方式实现。对于社会事业发展负有责任的不同类型机构,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政府支持与规制方式,特别是财政支持和财务管理模式等等。只有在充分明确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特别是对现有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基础建立的事业单位体制进行改革才可能顺利实施。在社会事业体制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问题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很多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社会事业并非都是单纯依靠政府公共部门。除一些基础性社会事业由政府直接组织外,还有不少社会事业是由非营利机构承担的,当然,还有些社会事业发展是通过政府购买营利性机构服务方式实现的。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事业体制中,非营利机构的组织方式及作用特别值得关注。作为一种不同于政府公共机构和营利性机构(企业)的特殊社会组织形态,非营利机构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基本特征,在慈善与宗教、教育、医疗、社会服务与救济、文化娱乐、休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着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其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事业领域的作用相当突出,是政府职能的重要补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实现方式。基于非营利机构的特殊作用,在我们未来的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过程中,积极推进非营利组织发展,包括把目前的一部分事业单位逐步改革为非营利机构,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并在科技、卫生等领域进行了改革探索。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决定中对部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提出了按照非营利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的改革方向。之后,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展了“中国公共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和非营利组织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对于相应的改革实践和理论一直做跟踪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出版了“非营利组织研究”丛书。但非营利组织建设也是非常复杂的,既涉及法律法规等制度平台构建问题,也涉及很多改革路径选择问题。同时,非营利组织建设与发展也必须充分考虑国情,不可一蹴而就。
为充分借鉴国外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推动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非营利组织发展,科技部、财政部于2003年10月23-24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公共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和非营利组织建设国际研讨会”。该会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赞助,并由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承办。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由政府部门组织,汇聚政府官员、政策研究者和中外学者,共同讨论事业单位改革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高层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的专家和有关人员,来自科技部、财政部等15个国务院部、委、局的政府官员,来自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10余个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学者,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的教授,来自北京、辽宁、广东等9个省市自治区的科委(局、厅)的地方政府官员,来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10余个中央级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负责人,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医学基金会等近10个基金组织的代表,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挪威、捷克、新加坡、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或代表。
在会议上,代表们对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与非营利组织建设的实践与相关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且就国外国立(或公立)事业机构管理与财务体制的经验、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与财务体制建设、非营利组织建设的国际经验及相关法律制度问题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本次研讨会对于研究和探索我国事业单位体制的未来改革路径与方式选择、改革后财政支持和监管机制的建立以及未来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和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