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新闻发布 > 最新发布
北京举办“新世纪生命科学论坛”
日期: 2003年02月18日 17:36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03年2月18日,数位诺贝尔化学奖、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与国际上著名的华裔生物学家、医学家齐聚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举办的“新世纪生命科学论坛”。此次“论坛”以“发展生物高科技,培育生物新产业”为主题,与会者研讨了国际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了加速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措施。专家们认为,生物技术已广泛用于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重要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改善环境的新技术和产品,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研究开发的重点,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乃至经济安全的重点。生物技术产业(BI)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生物经济(BE)将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特别给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在信息网络经济已经进入成熟期之际,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许多学者预测,生物经济必将在二十一世纪超过网络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生物技术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研究开发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地区,特别是各大企业纷纷采取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搜罗人才、抢占专利、建设园区、培育产业等措施,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克林顿政府发展网络经济,实现了连续100多个月的经济快速增长。“9.11”事件以后网络经济受挫后,布什政府将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费用高达380多亿美元,仅次于军事科学。2002年美国国会决定每年4月21-28日为“生物科技周”。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达1400家,其中300多家公司已经上市,资本总额达3500多亿美元。英国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总体上居世界第二,基础研发力量雄厚。政府主要通过资助基础科学研究,营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来推动本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推行促进生物技术产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联系计划(LINK),扶持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奖励计划(SMART),BIO-WISE生物技术咨询服务计划,并改革税制,建立新风险投资基金。英国贸工部年投入约6亿英镑资助各类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慈善团体WELCOME TRUST在1999-2000年资助医学研究的金额超过6亿英镑。德国政府认识到,生物科技将是保持德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已采取措施,通过立法,强化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为了鼓励科学家加入生物科技企业,政府还立法规定允许他们占有的在研究机构取得的知识产权;拨款1.5亿马克,成立了三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在未来5年中斥资12亿马克,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将2001年命名为德国的“生命科学年”。法国政府正式公布了“2002年生物技术发展计划”,决定由国家直接拨款1亿欧元进行开发、研究和创办新企业,并通过信用担保和税收优惠等措施,让生物技术创新企业得到至少5亿欧元的资助。同时,在行政法规方面为投资者和新企业创办者提供方便。日本在制造业中崛起,在信息时代落后,当前经济低迷。政府决心在生物经济时代再创辉煌,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口号,发布了《开创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新加坡政府制定了“5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把新加坡建成“生命科学中心”的目标,将外汇储备的5%-10%用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高薪吸引国外人才,形成亚洲屈指可数、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体系,2001年斥巨资建设以生命科学研究为主的“纬壹科学园”。韩国政府把2001年确定为“生物产业培养元年”,决定由8个政府部门共同推进有关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把生物技术定为国家优先扶植的六大技术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加紧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马来西亚设立“生命科学部长委员会”,由副总理担任主席,印度成立生物技术部以加速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领导,迅速提升各自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二)、生物技术是国际风险投资的热点目前生物技术产业与生物经济尚处于发展壮大和投资扶持时期,存在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投资风险大的特点,多数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生物新经济将在何处首先开花结果,主要决定于各地区、各国家及企业的推动力度。美国医药、生物制品市场之所以取得巨大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不断增长的巨额研究费用。1990-2000年其研发费用总额由84亿美元增加到264亿美元,十年增长了3倍以上。此外,目前全球销售收入前20位的制药和生物制品公司与研发投入前20位的公司惊人的一致,也说明了研发投入与企业实力之间的正比关系。(三)、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生物技术原始创新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据估计,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专利数已占论文、专利总量的30%,连续多年来,国际著名科学杂志每年评选的“十大科学进展”中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突破占第一位。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完成,被称为继原子弹、人类登月之后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模式植物拟南芥菜和水稻基因图谱的公布,为植物改良奠定了基础,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新局面已经形成。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利用动物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已经成为现实。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再生医学开拓出日益广阔的前景。全球已有60多个微生物基因组的序列图公布,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都可能找到新的治疗方法,人类的健康水平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中国生物技术已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生物技术的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融合、酶工程等新学科新技术的研究,现代生物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开始在农业和医药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和其他物种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其他新兴学科和技术的交叉和渗透,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等一系列新兴领域和技术不断涌现,生物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生物技术已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医药生物技术为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和健康水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1996年的70.8岁,生物技术功不可没。首先,用生物技术生产的抗生素成为抵御各种传染病的最重要手段,过去肺结核等传染病是造成中国人死亡最主要原因,而现在则降低到死亡原因的前十位以外。其次,各种生物技术疫苗的应用,有效控制甚至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等重大疾病的危害。近年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明显加快。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医药已达150多个,有基因工程干扰素等21种生物技术药物投入生产,生物医药制品2000年销售额已达200多亿元, 14年增长了近100倍。涉及脑恶性胶质瘤、血友病B等疾病的6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治疗方案进入临床实验。骨、软骨、皮肤、肌腱等6种组织工程产品及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生物芯片等新兴诊断和治疗技术将为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病等当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第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成就显著,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做出重要贡献。杂交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杂交大豆、小麦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我国首创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20多个国家,累计增产粮食3500多亿公斤,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撰文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填满了亚洲人的饭碗。在此基础上,中国的超级杂交稻研究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每公顷产量突破了12吨,国际上提出的超级稻指标首先在中国实现。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有转基因抗虫棉花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2002年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40%,五年来累计为农民增收50多亿元。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的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小麦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100多万亩。植物组织培养和快繁脱毒技术在马铃薯、甘蔗、花卉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胚胎移植技术在牛、羊品种的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培育出转基因猪、羊、牛、鱼等多种动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重组固氮菌剂已经建立了万吨位生产线,兽用疫苗等5种动物用重组微生物制剂,转BT基因微生物制剂等3种微生物农药被批准商品化生产。

    第三、在能源、环境、工业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在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方面成就显著。利用玉米等粮食生产燃料酒精的技术分别在河南、黑龙江已具备了数十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乙醇汽油已在部分地区推广试用;日产量20余吨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2002年在四川问世,填补了我国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的空白。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第四,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形势的变化,“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要奋斗目标。我国的生命科学工作者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进化及其RNA与基因打靶等方面的研究中有了长足的进展。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1%测序工作;中国独立完成了杂交水稻父本9311(籼稻)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植物抗盐、抗旱基因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克隆成功羊、牛等动物;第五,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初具规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物技术与产业已经开始了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中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200多家,一些生物技术的新建公司正在崛起,每年增加近100家新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对生物技术企业给予全面支持,目前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新企业,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起着龙头的带动作用。

    三、中国进一步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方针、重点和政策措施中国发展生物技术具备资源、人才、市场三大优势。中国是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其中植物3万种、动物20万种、微生物3万种。已收集与重大疾病相关的中国人家系3000多个,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2万份,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国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2万多人,许多大学设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许多大学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学习生物专业。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解决人类健康、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方面,对生物技术有着大量需求,是潜在的巨大生物技术与产品市场。中国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基本方针是:切实加强源头创新,重视集成应用,积极推进产业化,确保生物安全,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加强研究开发,积极稳妥地产业化,切实保障生物安全。未来5-10年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按照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总要求,针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对生物技术的需求,重点发展基础生物学、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是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组织工程、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基因诊断与治疗,以及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以及生物安全等。通过上述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发展生物高科技,培育生物新产业,力争使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四、“论坛”出席人员的有关情况国家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在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出推进“五个战略,一个确保”的中国生物技术总体发展思路,即专利战略、人才战略、标准战略、现代企业战略和国际战略,确保生物安全,努力使中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在新世纪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经济再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北京市范伯元副市长在“论坛”上阐述了北京市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有关措施。“论坛”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先后主持。来自国内各大学、研究院所从事生命科学的9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出席本次“论坛”的四位诺贝尔获奖者1. 威塞尔博士(Torsten N. Wiesel 1924-)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原校长,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委员。著名医学家、生理学家。因对视觉神经系统信息处理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2. 胡贝尔博士(Robert Huber 1937-)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生物化学家。因在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共享1988 年诺贝尔化学奖。3. 米歇尔博士(Hartmut Michel 1948-)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著名生物化学家。共享1988 年诺贝尔化学奖。4. 盖杜塞克博士(D.Carleton Gajdusek 19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病毒和神经研究室主任。医学家、病毒学家。获得1976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的研究结果对后来揭示疯牛病病因有很大的影响。 “论坛”还特别邀请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华裔科学家作大会报告,它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和新加坡等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