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新闻发布 > 最新发布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筹建三年已经奠定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的良好基础
日期: 2005年12月13日 09:2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为了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进一步提高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5年12月9日,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内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人才协调小组副组长李建华出席了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历时三年多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圆满完成,开始进入正常运转。

  2000年10月,来自新加坡的一批留学人员致信中央有关领导,请求集体回国工作。科技部会同中编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七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提出了“团队式引进优秀留学人才,创办国际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方案,国务院于2001年5月正式批准筹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并明确了该研究所的基本宗旨: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为重点,加强原始创新,培养一流人才,增强生命科学国际竞争能力。

  三年多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科技部、北京市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揭牌仪式上讲话指出研究所在以下七个方面初步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在四年前还是一块农田的地方,建设了一个国际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雏形。

  研究所实验大楼是按国际一流研究所的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四年前,坐落于北京北郊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还是一片农田,如今已经耸立起一批风格各异的建筑,其中一栋暗红色的五层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验大楼。该楼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完全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设计和建设。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在参观了该大楼后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目前实验大楼已经投入使用近一年,运行良好。

  研究所配置的大型实验仪器和其他设备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经建立了12个实验室和3个技术中心,各种最新型号的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到位。其中蛋白质组中心、生物信息中心、电生理实验室的装备水平独步海内外。其他实验室的装备水平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标准。

  聘请了国内外一流专家担任研究所学术顾问。邀请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其整体水平之高,不仅在国内研究单位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研究所所长是几十万留学人员中唯一在美国获得科学院院士的高水平人才。经过科学指导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从19名候选人中确定了王晓东和邓兴旺两位博士担任所长。王晓东在国内正式聘用一年之后,2004年被美国评为美国科学院士,他不仅是改革开放后几十万留学人员中唯一在美国本土当选的美国科学院士,而且在美国也是最年青的科学院院士之一。他在细胞凋亡,特别是引导癌细胞凋亡治疗癌症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最前沿,是国际上竞相争夺的人才,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他是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他在国际著名杂志《细胞》上共发表11篇论文。而自1980年以来的25年,我国大陆科学家只在此刊物上发表了5篇论文。邓兴旺博士是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在植物生理生化领域的成就和水平不仅是海外华人中的佼佼者,而且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已经招聘了一批学术水平高,正处在创新高峰期的尖子人才。按照国际惯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先后4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人才。目前已经从25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中遴选了16名优秀人才,其中14名已经全时回国工作。这14名全时回国的留学人员,均在《细胞》、《科学》、《自然》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的论文,而且都是处在创新能力高峰期的青年科学家。

  此外,已经从国内招收博士、博士后97人,目前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达到206人。

  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所筹建初期就提出采用国际化的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按照国际惯例制定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章程》。目前研究所的人才招聘、日常管理都是严格按照《章程》进行的。研究人员反映他们的工作效率比在国外还高,科技部已经把研究所的新体制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进行定点研究,力争探索一个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建立了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经费强度基本达到了国际一流研究所的水平。到目前为止,科技部承诺的2亿元研究经费已经全部到位,北京市政府已经投资3亿元,国家发改委同意以项目形式继续支持,并正在争取从企业筹措2亿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北京市将保障稳定的研究与运行经费。此外,按国际惯例研究人员还将通过竞争方式,争取国内外科技经费。

  出席揭牌仪式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讲话中对研究所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要求研究所要坚持创办国际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总体目标;坚持人才招聘高标准、“宁缺勿滥”的原则;突出自主创新,创造一流业绩;努力探索既符合国际标准、又符合国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把研究所办成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平台。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立,在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推进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第一、初步建立了一个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雏形,将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第二、带动了一大批生物技术领域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在研究所组建和多次招聘人才的带动下,出现了高水平人才纷纷回国的小高潮。仅应聘所长的19名优秀人才中,已经有7人决定回国工作,除3名在研究所外,4名博士分别到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还有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已经与国内有关人员开展合作研究,等待回国的机会。

  第三、激励了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2005年以前的25年,我国在《细胞》上未发表过一篇论文,而2005年一年,就发表了5篇。

  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北京市有关领导,国内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领导、知名专家以及研究所理事会和在京的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出席了揭牌仪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