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
2012年07月17日
问:为什么要部署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答: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关注的科学问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通过部署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抓住国际全球变化科学发展的契机,全面开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在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可有力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发展,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全球视野,突出中国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完善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享,研发地球系统模式,显著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水平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能力。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目标有哪些?
答:在全球变化基本规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变化趋势预测等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季风亚洲-北太平洋-印度洋区域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和完善全球变化科学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平台,建设全球变化科学基础数据集(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培育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队伍。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问:《专项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部署了哪些主要任务?
答:有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全球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理研究。从地球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统计和动力诊断、理论分析、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综合集成等研究手段,揭示全球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理,辨识地球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响应机理,探讨全球变化可预报性与有关认识的不确定性,建立全球变化的预测理论。二是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重建温室气体、人为气溶胶排放和大尺度土地与近海利用变化过程,在充分认识气候的自然变率及其成因机制的基础上,评估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建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碳转移检(监)测技术体系,预测未来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三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研究。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多个自然圈层与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和适应性,建立全球变化经济学、地球系统管理与综合风险防范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探寻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趋利避害的最佳人类社会适应途径。四是综合观测和数据集成研究。为完善我国新一代全球变化综合观(监)测系统,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并实现多源数据同化,提高变量估计精度及全球变化预测和评估水平,构建国家全球变化数据集成平台,实现数据的规范管理与共享服务。五是地球系统模式研究。通过动力框架的原始创新、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或新方案的提出,以及地球系统模式(包括近地空间环境模型和固体地球模型)的研制,以高性能计算技术的研发为支撑,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深入研究影响模式不确定性的过程,并开展气候变化模拟研究、年际和年代际预测、以及百年际预估研究,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综合模拟公共平台。
问:为保障《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有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进一步强化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完善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及鼓励创新的评价机制,促进系统性、原创性重大成果的产出。二是继续加强全球变化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数据观(监)测网络和拟建的超级站、地球系统模拟设施等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作用,促进项目、基地与人才紧密结合;加强已有数据观(监)测网络标准化及共享,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充分利用各种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引领全球变化研究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全球变化研究团队。四是吸纳优秀外国科学家和海外优秀华人学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实施,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和在国际组织中任职,鼓励提出国际合作计划。重视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将科学普及工作作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实施的目标和任务之一,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