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
索 引 号: 306-32-2006-241 发文机构: 科技部
成文日期: 2006年04月21日 发布日期: 2006年04月21日
发文字号: 有 效 性:
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
    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

    2004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稳定增加,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达到新的历史最高水平,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科技活动投入保持高速增长
    2004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支出为 1966.3 亿元,比上年增加 427 亿元,增长 27.7% ,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经济普查后调整数)之比为 1.23% 。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 17.1 万元,比上年增加 3 万元。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到 1095.3 亿元,比上年增加 150.7 亿元,增长 16% ,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3.8% 。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 692.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7% ,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为 8.8%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 402.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1%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2.0% 。
    从各主要执行部门的 R&D 经费支出构成看,各类企业支出为 1314.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8% ;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支出 431.7 亿元,增长 8.2% ;高等学校支出 200.9 亿元,增长 23.8% 。企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66.8% 、 22.0% 和 10.2% 。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 4.4 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增加一倍多,反映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长的同时,我国 R&D 活动人员也保持着稳定增长。 R&D 人员折合全时活动当量达到 115.3 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 92.6 万人年,分别比上年增长 5.3% 和 7.4% 。
    (二)科技活动产出各项成果喜人
    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专利数量得到迅速提高。专利申请量达到 35.4 万件,比上年增长 14.9% ,授权量达到 19.0 万件,比上年增长 4.4%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 13.0 万件,比上年增长 23.8% ,发明专利授权量 4.9 万件,比上年增长 32.4% 。
    全国共发表科技论文 31.0 万篇,比上年增长了 13.1% ,三系统( SCI 、 ISTP 、 EI )收录的论文 11.1 万篇,比上年增长 19.4% 。
    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 3.2 万项,比上年增长 4.0% 。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有 10286 项,占 32.4% ,仍是主要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登记科技成果中,新制定的标准数达到 1038 项,比上年增长 113.6% ,占登记成果数的 3.3% 。新制定的标准中有国际标准 100 项,国家标准 329 项,行业标准 221 项,地方标准 74 项,企业标准 314 项。
    (三)高新技术产业再创新高
    全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又跃上新台阶。 2004 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6341 亿元,突破 6000 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 26.0%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更为显著,总量超过 1655.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 50.1% ,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 25.2% 提高为 27.9% 。
    (四)技术市场已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场所
    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 26.5 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 1334.4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23.0% ,增幅再创新高。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 50.4 万元,比上年增长了 24.4% 。
    在科技领域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通过科技进步监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地区科技投入起伏波动较大;二是通过普查数据反映出的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是在高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之时,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应引起重视。

附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主要指标与上年比较

指 标

2004 年

2003 年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 / 万人)

242.57

242.52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人)

6.87

6.77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 % )

0.66

0.64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项 / 万人)

3.71

3.38

万人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人 / 万人)

7.13

6.72

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 % )

35.32

40.17

R&D 经费支出与 GDP 比例( % )

1.23

1.13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 % )

3.80

3.80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 )

2.00

1.92

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 )

0.71

0.75

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以技术引进为 100 )

14.67

6.68

万名 R&D 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篇 / 万人)

2689.14

2520.15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项)

205.00

235.00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项 / 万人)

0.24

0.15

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元 / 万人)

102.65

84.5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 )

10.90

10.50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 )

27.90

25.15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 )

15.25

14.61

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 人)

10.80

10.58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 )

22.84

24.57

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 人)

1.99

1.54

亿元投资新增 GDP (亿元 / 亿元)

0.46

0.28

综合能耗产出率(元 / 千克标准煤)

8.23

8.01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90.70

89.18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56.48

55.80

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 / 百人)

49.74

41.50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户 / 万人)

723.14

619.35

    * 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

    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可将全国 31 个地区的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划分为六类(参见图 1 ):
    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 60% 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和天津。
    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 60% ,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5.61% )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辽宁和浙江。
    第三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监测标准 40% 的地区,包括陕西、山东、重庆和福建。
    第四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监测标准 40% 以下,但高于三分之一的地区,包括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四川、山西、海南、河北、新疆、河南、安徽、甘肃和内蒙古。
    第五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监测标准的三分之一,但达到四分之一以上的地区,包括青海、广西、江西、宁夏、贵州和云南。
    第六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监测标准四分之一的地区,为西藏。
    将 2005 监测与 2004 监测比较,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了 4.10 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 5 个地区(参见图 2 ),其中天津增幅最大,比上年提高 9.82 个百分点。北京和广东低于上年水平。
    与 2004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排序比较,位于前 13 位的地区与上年相同,只是位次发生一些变化:近年来上海不断缩小与北京的差距,终于在本监测年度超越北京,坐上了第一把交椅;福建、山东和重庆的位次变化为山东、重庆和福建。位次变动较大的地区有:湖南由 17 位升至 14 位,河南由 24 位升至 21 位,甘肃由 26 位升至 23 位;内蒙古由 19 位降至 24 位,广西由 23 位降至 26 位。
    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分布状况看,地区之间的差距较上年呈现略微缩小的态势。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离散系数为 30.89% ,比上年降低了 0.79 个百分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