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十五”期间重庆市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 ||
索 引 号: | 306-32-2006-259 | 发文机构: | 科技部 |
成文日期: | 2006年12月21日 | 发布日期: | 2006年12月21日 |
发文字号: | 有 效 性: |
“十五”期间重庆市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专利申请以年均28.6%的速度增长,科技论文大幅度增加,技术市场成交额在全国持续保持领先水平;科技计划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度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全市的R&D经费逐年递增。
一、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2005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在全国第10位,西部第2位。其中,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列全国第13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列全国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列全国第8位。
二、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十五”期间重庆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其中研究发展(R&D)人员年均增长量为1747人年,年均增长9.0%。科技经费筹集额年均增长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8%。R&D经费年均增长量为4.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9%。R&D经费占GDP比重也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0.57%提高到2005年的1.05%。
“十五”期间重庆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企业R&D经费总额以年均30.2%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23.9亿元。同时,企业R&D经费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达到7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R&D 活动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专利事业发展迅速
专利申请量在全国的位次从2000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5位。授权量在全国的位次从2000年的第2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3位。但是,“十五”期间重庆专利增长主要是靠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拉动,而代表原始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仍显不足,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仅为5.0%,低于全国12.1%的平均水平。
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家蚕基因组研究成功绘制出基因框架图谱,这是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镁合金研发与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镁合金汽车单车用量和组装摩托车数量两项指标全国第一。天然气汽车形成了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智能胶囊内窥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进入国家“973”计划。“十五”期间,共有3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74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奖励。
五、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大幅度增加
“十五”期间,重庆共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6.9亿元,是“九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6.9倍,增长5.9亿元。其中共获得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累计资助经费4.8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经费2.0亿元。
六、三大科技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平台体系。现有各类重点实验室85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企业(行业)技术中心94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
以“一网九库”为核心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了重庆科技信息网、重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协作共享平台、数字信息资源平台、中国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共有在渝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国有军工企业等50多家单位参与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的协作,入网仪器总数达1075台(套),入网仪器总价值达7.5亿元。2005年入网仪器设备完成分析测试样品总数近10万个(件),服务机时近35万小时,实现服务总收入为4000余万元。
成果转化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8家,科技咨询机构130多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产业开发区2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30个,科技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各1个。建立了以联合产权交易所为核心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十五”期间累计技术交易成交额220.7亿元,是“九五”期间累计成交额的2.7倍,增长140亿元。重庆高交会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七届累计参展人数130万人次,累计参展项目46000个,累计合同交易额达到743亿元。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打印]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