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科学技术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三峡科技行动工作纲要》的通知
索 引 号: 306-32-2003-332 发文机构: 科学技术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3年11月29日 发布日期: 2003年11月29日
发文字号: 国科发计字〔2003〕407号
科学技术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三峡科技行动工作纲要》的通知
 

国科发计字〔2003〕4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局)、重庆市移民局、湖北省三峡办,各有关单位: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科学技术是使三峡百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而实现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自1992年以来,全国科技系统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发挥科技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三峡移民科技开发工作,为库区的移民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三峡移民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科技部、国务院三峡办在广泛调研和征求重庆市、湖北省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联合重庆市、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三峡科技行动工作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加强三峡移民科技开发工作,整合科技对口支援各方的资源,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

现将《三峡科技行动工作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实施。

 

OO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附件:

“三峡科技行动”工作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推进三峡库区的科技开发,促进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三峡库区小康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科学技术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三峡办)共同发起“三峡科技行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三峡库区科技发展和科技对口支援工作的工作纲要。
    一、目的和意义
    三峡水利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对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综合效益。三峡水库设计蓄水位175米,水面总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其中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淹没涉及湖北、重庆的22个县市,动迁人口 113.18万人。三峡地区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生态环境脆弱,三峡移民主要实行就地后靠的开发性移民安置政策,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百万移民的安置是世界难题,移民安置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对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三峡库区移民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因此,妥善解决好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安置及移民发展问题,是对库区移民的最好补偿和回报。
    从1992年以来,国家通过移民补偿资金专项和各地对口支援在库区组织实施一批移民开发项目,对稳定安置移民,改善库区生产和生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促进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方面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推动了库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二期任务的顺利完成,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建设将告一段落。虽然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的基本目标,但三峡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和严峻的形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几十万农村移民搬迁后的稳定与致富问题;二是搬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后,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问题;三是库区蓄水后,整个库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问题;四是如何防止和避免库区产业“空心化”,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对口支援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深化,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扶贫型向开发型、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由库区单方受益向双方受益转变。针对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在总结“科技三峡行”经验的基础上,为推进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提出了“三峡科技行动”。
    “三峡科技行动”是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三峡库区蓄水发电后,资源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农业生产受到重要影响。库区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和优化,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和开发有旺盛生命力、高效益的特色新兴产业,促进库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峡科技行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峡库区是自然灾害频发区、水库建成后可能出现新的生态问题。三峡库区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些工作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依靠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生产方式。通过实施“三峡科技行动”,将为库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峡科技行动”的提出和实施,不仅是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它也是三峡库区人民对科技的呼唤,是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新时期科技系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体现。它对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提高三峡库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库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移民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三峡科技行动”以服务于库区小康建设为宗旨,以推动库区的科技进步为目标,紧紧围绕库区移民安置、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成各方优势,集中解决库区移民开发和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实现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和三峡库区优势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对口支援各方和库区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的机制,为科技支撑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和全面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解决库区当前移民搬迁安置、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科学和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兼顾各区县不同情况,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专项技术难题,推动库区科技的全面发展。
    2.对口支援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科技界在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的同时,要注重把先进技术、创新思想和科学观念输入库区,开展“造血”型的技术开发和经济合作,增强库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库区的发展逐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3.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要通过政策的引导,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同时要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对口支援各方和库区的积极性,获得共同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国家投入和地方投入相结合。三峡科技开发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投入。全国上下要形成一盘棋,分工协助,避免重复,浪费科技资源。
    5.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要从比较效益出发,确定三峡库区科技开发项目,讲究经济效益,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效益,把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三、行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库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库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帮助移民在新的安置地能稳得住,并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为库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二)具体目标
    力争通过5-7年的时间:
    1.基本解决库区柑橘、草食畜牧业、中药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使三大产业增值增效50%以上。
    2.培育科技型示范企业500家,其中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100家。
    3.建立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移民科技开发示范村,推广100项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
    4.完善三峡科技网络建设,开发实用专家信息系统10项,建立信息辐射点100个。
    5.研究开发三峡库区新技术和新产品100项,创造重大发明专利10项。
    6.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00人,培训库区技术和管理人才1000人次,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0000人次。
    四、主要行动内容
    (一)制定库区优势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为库区的科技开发提供决策
    通过对三峡移民库区经济社会和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科技需求的分析,合理定位三峡移民库区优势产业,明确提出三峡移民库区优势产业科技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原则、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保障措施等,作为今后深入开展“三峡科技行动”的工作指南,全面指导库区的产业技术开发工作。规划将由科技部和国务院三峡办联合发布,库区各有关科技计划投入,重点以规划为参考依据,围绕规划来组织项目申报和立项。
    (二)加强库区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库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科技部、三峡办和地方科技部门共同支持库区重大产业的发展,主要有柑橘产业、草食畜牧业、中药、化工、建材、机电、环保和旅游等产业,通过加强库区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加快以柑橘为主的果品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
    库区的柑橘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开发,实施改良品种、提高质量、综合开发的战略。以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项目支持为突破,解决以柑橘为主的果品品种改良、优质栽培和加工技术等问题。确保及时解决移民对柑橘生产的技术要求,帮助其了解市场信息。解决柑橘大树移栽和树势恢复的技术,保持柑橘等果品产量稳定,降低移民在过渡期的收入波动幅度。进行季节性干旱区的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提高库区果品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改进柑橘汁浓缩加工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工程,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2. 扶持以奶牛、肉牛、山羊为主的畜牧养殖和加工业
    根据国务院三峡办的发展规划,库区畜牧业的产业布局体系概括为“两头奶,中间肉”,在宜昌和重庆发展奶牛为主,库区其他地方发展肉用草食畜产品。结合库区实际,从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牛羊杂交改良、胚胎移植、短期育肥、草业生态系统构建、规模养殖区动物排泄物处理等关键技术着手,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提高草地载畜量、牛羊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实行适度规模、规范化的科学养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不断开拓市场,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形成较完整的草食畜牧产业化开发体系。
    3. 发展库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
    库区野生药材品种数量多、资源丰富,重庆、宜昌等地的医药生产有规模,为药材生产加工提供了基础。通过药材种植带动库区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推动库区种植结构调整,可以扩大库区有限土地资源的移民安置容量。在摸清库区野生药材资源数量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品种的开发。对开发前景大、野生资源不足的品种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解决种质资源保护、人工驯化、药理分析、高效栽培中的关键技术。加强道地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工产品的研制、开发,引入现代中药制剂生产技术。
    4.提高库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库区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加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安置城镇移民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库区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等的发展,提高库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库区传统工业的升级和中小移民搬迁企业的发展。
    5. 培育库区特色新兴产业
    立足国内外市场,大力培育具有库区特色的生物制药、有机食品、环保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建立特色产业的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培育移民安置型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带动库区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开展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为库区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的土地资源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耕地资源减少,水面变大。巨大的水面,众多的库汊,是库区极具潜力的可开发利用资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开发利用好库区的水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库区移民的安置容量,关键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库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强适用于三峡库区的环境治理技术、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地质灾害预测和预防技术的研究,为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
    为了加快三峡库区信息工程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三峡库区的应用与示范。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库区建立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农牧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系统、生产加工技术系统和市场信息系统。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利用国家县县通、乡乡通等信息化建设的机会,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在库区移民乡镇,建立互联网接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库区与其他地区方便、快捷的信息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注重库区信息采集和发放,不断更新信息,建立100个信息采集应用示范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途径,在库区进行科技传播,提高库区群众的科技意识。
    (五)为库区引进和培训人才,加强库区的人才队伍建设
    三峡库区人才缺乏,要通过各种形式为库区引进和培训人才,加强库区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库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1.组织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青年骨干为主的科技人才队伍,分批分专业赴库区县市进行产业发展技术诊断和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通过干部挂职、科技CEO等形式,动员和引导优秀的科技人才深入到库区一线开展工作。
    2.结合科技部、中组部的西部县级干部培训计划,适当增加三峡库区干部的培训名额,在库区举办三峡库区干部培训班,主要就国家政策,科技意识,市场经济、人才意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3.由科技部牵头,联合三峡建委办公室、重庆市和湖北省科情况以及各行业对科技的需求,编印《三峡库区科技开发指南》,为库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提供指导。
    4.针对库区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专题实用技术培训。对本地区各个领域起带头作用的科技人才可以选拔其到国家级科研院所校进修;对能在各行各业起骨干作用的技术人员,主要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应用推广技能培训;对移民和库区农户进行田间地头指导培训,提高他们在生产中应用技术的能力。
    五、组织管理和行动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由科技部、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湖北省政府的有关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对口支援单位共同组成“三峡科技行动”领导小组,由科技部、三峡办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实行双组长负责制,形成各施其责、共同推进的管理运行机制。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审查年度计划,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三峡科技行动”领导小组下设联合行动办公室,联合行动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处理行动实施的日常事务,解决一般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项目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定期向“三峡科技行动”领导小组汇报。“三峡科技行动”领导小组联合行动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具体工作委托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承办。湖北省和重庆市也要设立相应的办公室,建议设在省(市)科技厅(科委),具体协助组织和协调联合行动在本地的工作。
    由科技部牵头,成立由技术、管理和经济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三峡科技行动”专家组,为政府、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对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开展实施项目的调研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广泛搜集和整理深化“三峡科技行动”的创意思路,集思广益。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库区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
    科技部通过各大科技计划向库区倾斜,三峡办协调库区的移民开发机构积极支持库区的科技开发,以科技开发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库区各级政府要把国家支持的项目作为地方支持的重点,多方面为移民科技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机制创新,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库区,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为三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组织科技对接合作活动,强化对口支援工作
    各有关对口支援省市科技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引导,继续开展“科技三峡行”对接合作活动,以“优势互补、长期合作、互惠互利、促进移民、共同发展”的原则,组织有实力、科技含量高的星火、火炬等名牌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库区进行对接合作,帮助库区扶持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高效益的科技企业,吸收和安置更多移民,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这项工作将作为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开发的经常性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技三峡行动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新闻单位对“三峡科技行动” 进行专题报道,重点宣传和表彰在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项目、优秀科技企业、优秀对口支援单位和先进人物,提高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全国科技系统投身到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工作中,为加快库区建设提供舆论导向,进一步推动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
    六、实施范围和期限
本行动将在2003-2010年实施。主要实施地点在三峡库区和相应移民安置地。涉及科技部、国务院三峡办等部委,重庆市和湖北省科技厅(科委),以及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建设的省市科技厅(科委)和部分计划单列市科技局等多家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