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坚持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专家学者在自主创新论坛上的演讲摘编
日期: 2006年05月25日 16:4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尚勇:量化指标与宏观决策

  在不久前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确立了到2020年,使我们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几个量化指标:一是在投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这也是世界的将近20个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指标;二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要超过60%,现在有的发达国家超过了70%,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小于30%,这是对自主创新在整个科技进步中所占的比重的指标;三是产出指标、四是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五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写照,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今天,我从宏观上讲四个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的战略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自主创新战略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其一,自主创新战略标志着我国发展模式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要从原来的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向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转变。其二,自主创新标志着科技进步从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其三,对科技界而言,自主创新战略的确定,标志科技工作的重点要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方面转变。

  第二,体制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从目前世界的大势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着全球制度创新的深化,不光中国在制度创新,美国也在制度创新,欧洲也在制度创新。也就是说,目前整个创新趋势是社会管理结构从原来金字塔式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转变。国际产业的分工,也从原来的竖直分工向扁平分工转变。创新的主体———企业经营方式能否更加开放、能否产学研相互联系关键在于体制创新能否实现。

  第三,教育的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知识是基础,创新精神、创新的技巧,特别是创新的激情,对整个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都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从重知识的灌输转向重学习、研究方法的培养,从分数导向转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管理体制、学科和组织结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取得改革突破。

  最后,创新精神和文化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灵魂。我们要树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必须要摒弃现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树立锲而不舍的拼命精神;摒弃技不如人的自卑心态,树立敢于超越的民族自信心;摒弃拿来主义的依附心态,树立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要营造尊重个性、恪守诚信、公平竞争、激励探索、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

  马俊如: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探讨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是总结我国50多年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了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的做法后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代国际竞争是一个创新的竞争。以前的国际合作交往中,我们的中技术和高技术出口额仅占世界技术出口总量的2%和3%,这些绝大部分还是属于在中国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属于我们自身的在技术出口中贡献得并不多。但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世界第一位,达到11%,应该说我们是靠引进国外的技术,出卖劳动力做到这一点的。可现在连这一点也受到了别人的抵制和竞争,温州鞋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盛,并不完全指它的科技技术本身,而是整个国家体系的优化。以全球竞争力来说,世界经济论坛去年10月13日公布了2005年的排行榜,芬兰第一,美国第二,北欧国家在前十名当中占5席,中国比2004年倒退了3名,位居49位。这件事情说明我们在创新能力方面相对来讲是比较薄弱的。这个竞争力排名由三项指标决定,一个是宏观经济管理,第二个是技术创新,第三个是公共机构的质量。由此看来,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重在实现价值和高效率,看市场的效益如何,看价值体现得怎么样。

  既然创新是一个体系的问题,是不是我们国家的创新体系有缺失?我们的缺失在哪里?应该说我们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独立的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应该搞原始创新为主,但它们却花了许多力气做应用研究,可这些成果与企业又离得较远,我们的企业主要还是靠技术引进。这种情况表明,企业和大学、研究院所之间的联系是有的,但不是很紧密。一方面是科研院所50多年来轰轰烈烈地搞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是企业大张旗鼓地搞技术引进,这种局面不应该再继续下去。

  从创新链的定位出发,创新的模式是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到高技术,到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产业化、市场开发与应用。这个过程是科学原始的概念,是科学供给社会财富的过程,从上到下的过程,市场放在下游,把基础科学看作上游。但是实际上是需求起牵引作用的模型。企业创新的动力是效益原则,要有利于增加利润,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这个体系中,产学研结合是成败的关键,还应该强调企业是主体,这在吸纳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引领产业发展的先进成果、企业是投资者、企业是工业产权的拥有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是产学研结合等七方面都有体现。

  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千万不能削弱独立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创新力量,但它们的重点要转移到科学创新上来,在技术创新上则应该退出。企业与大学、研究所的关系不应是对手而应是伙伴。

  陈清泰: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思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事关国家现代化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中,它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的形势正迫使企业发展模式转型。中国工业化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来源。没有自己技术、专利、品牌、标准的支持,没有源源不断的自身技术来源,中国很难立足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甚至国家的经济安全都难以保障。现在,中国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1%,大概是0.7%。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占企业数的千分之三。27000家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占23%;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到2004年仍高达62.3%。很多企业实际上是生产能力的巨人,技术能力的矮人,在市场上受制于人。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矿产资源税费上调的压力等等,已经向企业明确地发出了信号,这就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形势正逼迫企业发展模式转型。

  第二,重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根源在于创新动力的缺失。有的企业认为创新不是政府交办的硬任务,不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保持增长速度更能立竿见影,并令主管部门兴奋,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宁愿低水平扶植生产能力,却吝啬于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的恶性竞争,而不愿意采取差异化战略,探索通过创新、品牌和服务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而不愿意下苦工夫完成一次技术学习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政策,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动力机制,并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把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对市场信号有能力做出有效的反应。

  第三,引进技术,必须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技术引进实际上有两种模式选择:一种是仅为使用而引进,另一种则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有数据表明,我国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占引进费用的7%,和日本差了大约100倍,这一点费用不可能吃透、消化,更不可能再创新。在消化、吸收上少花了钱,带来的是以更多的支出进行第二次引进和再引进,如果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那也只能落得有产权无知识,有技术无能力。

  第四,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政府作用。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且创新成果又极易被盗版和流失,技术收入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使它所要求的环境比其它任何投资都要苛刻得多。在这个过程中,应调整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培育有效率的市场,进行战略指导、制定规划、政策引导,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还应以政府资金引导和培育知识源泉,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段瑞春:知识产权与品牌财富

  建设创新型社会,也应该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战略。当今知识产权已经空前升值,它使创新的成果形成无形资产,使一个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的优势。知识产权是一个法权,是《国际公约》建立的经济秩序,也是无形资产,知识产权是由法律形式固定的竞争优势,有强劲的技术,有著名的品牌,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谁都可以复制,谁都可以利用,就谈不上有什么优势。

  今天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结构正在由低成本、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面转变,在转变的过程当中,国外已经开始从知识产权领域对中国的产品出口进行围堵。中国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中国制造”一定要走向“中国创造”。我们的产品不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要学会在今天国际市场这个复杂的环境当中,提高以知识产权进行博弈、应诉,以法律手段进行斗争的本领。

  然而,目前国内侵权盗版和知识产权的滥用十分严重。我们必须认识到,侵权盗版的泛滥,对中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危害,远远大于对外国在华企业权益的危害;对民族精神和商业道德方面的损害,远远大于在经济和物质层面的直接损害;对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发展战略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对近期经济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对知识产权的滥用与侵权盗版一样,破坏了竞争规则和竞争秩序,是构建良好法律环境的公害。

  知识产权和品牌财富是企业腾飞的双翼。关于品牌,它是企业外在质量和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最有说服力的表征。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也是核心的优势。

  知名品牌凝聚了企业多年的持续创新、科学管理、卓越品质、优良服务和企业文化。这个品牌是企业获得市场资源优先分配权的强大武器。好的品牌提供给用户的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价值,也是技术和艺术两方面价值的体现,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两方面的享受,所以,好的品牌,有良好声誉的品牌,用诚信经营得到了用户和消费者的认同,企业的诚信换来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这个时候才认为品牌建设、创新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实施名牌战略,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品牌的质量是多层面的,在战略上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知识产权产业,落实到打响品牌这个层面上来。在企业层面,要树立创新主体意识,加强产学研联合,提升管理体系能力。坚持科学管理和诚信经营,构建新的品牌。在国家层面上,要从多个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形成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知名品牌成长的有效新机制。从社会层面上,也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品牌发言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