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科技:更加关注农村发展
日期: 2006年12月22日 17:06       来源:科技部
【字号:

 

  12月20日,科技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农村科技司司长杜占元向中央有关媒体介绍了农村科技工作有关情况。

  “十一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将农业科技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今后农村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科技部在认真总结“十五”农村科技工作的基础上,全面研究部署了“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大幅度增加了农村科技投入,农村科技各项工作均在有序有效的开展。

  一、“十五”农村科技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进展

  “十五”期间,围绕促进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生态安全等重点任务,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有效地开展了农业和农村科技各项工作。在国家主体科技计划中,安排了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以动植物保护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突破进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了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突出了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高举星火旗帜,进一步推进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充分发挥了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农村小康建设。

  1. 农业高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换代

  紧跟世界农业科学研究前沿,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一批优质、专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转基因技术与产业化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转基因植物种植国家,2006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8095万亩,其中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超过总面积的75%,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棉花主产省的国产生物技术棉花种植率已达到100%,棉花单产达到80千克/亩的历史高水平,增幅为6.3%-7.0%,棉花总产量达650万吨,创历史新高,且棉花品质普遍看好。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速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十五”期间,农业领域安排了一批973计划项目,建设了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农作物、畜禽生长发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为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 进一步强化了对粮食安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支撑,也是农业科技的首要任务。“十五”期间,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良种培育与耕作栽培结合,在农作物良种培育、高效栽培与农作制、地力培育与清洁生产和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的科技问题,加大了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的支持,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12个粮食主产省建立试验示范区1.2亿亩,示范区粮食单产在前3年平均单产的基础上增加10%以上,累计增产粮食516万吨,为国家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优质高产农林新品种培育取得显著进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通过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支持,在超级水稻育种理论与新品种选育、小麦细胞工程技术育种、小麦及禾谷类体细胞杂交技术、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玉米雄性不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通过“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重大项目的实施,已审定新品种655个,其中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品种262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7.5亿亩,增产粮食600亿公斤,创直接经济效益735亿元,实现农民增收100多亿元。选育出的优质高效油菜中双9号,高油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国审豫花15号,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优质小麦品种川麦107,优良玉米自交系“478”等农作物新品种,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批新组合、新品系崭露头角,其中“协优107”水稻新品种小面积栽培亩产超过1200公斤,矮败小麦“轮选987”等新品种亩产达600公斤以上。

  4. 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建设等相关研究进展迅速,为建设环境友好的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国家863、农业科技攻关等计划的支持下,通过技术的集成和攻关,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谷秆两用稻选育及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农林废弃物生物降解制备低聚木糖技术等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宁夏干旱地区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的发现与应用研究,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原理与技术研究及应用等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的突破,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林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5. 加强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技术支撑

  到目前为止,共实施国家级星火科技示范项目近2万项,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县(市),建立了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一批星火产业带,发展了227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支柱产业和数以千计的地方支柱产业,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6000多个培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培训基地50个,星火培训学校629个,相继培训农民近1亿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星火计划已经成为在广大农村传播先进实用技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面有力旗帜。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2001-2005年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共投入科技资金13.5亿元,共支持了2333个项目。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推动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中试熟化和应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化资金的实施中,共吸纳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32亿元,转化应用动植物新品种1623个,开发新产品1803个,实现工业增加值43.4亿元,新增近5万个工作岗位。

  6. 强化了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为农村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通过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新性地构建了由14个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平台理事会决策体系和由占国内70%以上自然科技资源的655家资源机构组成的共享加盟成员体系,建立了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E平台、32个八大类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和535个自然科技资源数据库组成的共享信息网络系统,抢救性地收集和保护了67.4万份(号)濒危、珍稀自然科技资源,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资源共享氛围,培养造就了一支为共享服务的专业化队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十五”期间,共建设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孵化了大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产值累计965.9亿元,销售收入累计676亿元,年净利润总额累计105.3亿元。园区吸纳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39万人,累计带动周边地区1254万农民致富,农牧人均年收入增加200-500元。

  7. 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专项工作,为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科技特派员工作自2002年由科技部和人事部共同推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自2004年底发布了《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后,科技特派员很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已扩大到24个省(区、市)的593个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2005年各试点地区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3115人,引进新品种11885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2109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7435个,项目年新增投资55.57亿元,实现年利润30.03亿元;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平均超过15%,安置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296万余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今年7月,陈至立国务委员出席我部会同人事部召开的“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并得到了高度评价。目前部分省份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为进一步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农技110模式等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也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引导发展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上万个,一大批科技人员被引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要素,提供了新动力,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一五”农村科技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充分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把农村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村科技的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计划中,向农业领域倾斜。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十一五”期间第一批项目初步安排30亿元,863计划拟投入14亿元。

  在工作思路和部署上,农村科技工作要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一是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支撑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以现代农业、新兴产业、乡村社区和城镇化发展为重点,开展农村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要进一步突出生物和信息两大主导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乡村社区和城镇化发展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把新兴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通过平台和基地建设,突出技术集成和应用,加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型企业,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主体;三是通过科技示范引导,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普及,培养新型农民;四是通过面上工作推动,强化基层科技服务和普及能力,营造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整体提升基层科技工作水平。

  重点任务如下:

  1. 加强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世界各国纷纷启动实施了本国的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战略。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一定进展,但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趋势。从我国实际出发,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在863计划的部署中,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与分子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产品精细加工等高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建设一批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 加强重大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整体技术的规范化、集成化、集约化水平不高,技术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低下。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迫切需要加快常规技术的升级,要下大力气解决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大面积集成应用。要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粮食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的大规模集成示范,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继续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健康养殖和清洁生产、农林生物质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重大病虫害防控、农林生态保护治理、农田地力培育、现代农业装备、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配套,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乡村社区和城镇发展技术研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支撑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不断加速。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村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将成为农村科技拓展、延伸的重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城镇发展领域要围绕城镇优化进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突破一批制约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农村小城镇示范基地,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乡村社区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乡村社区领域重点解决乡村社区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探索建立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模式,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4.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

  以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政策性计划为支持主体,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产业带、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集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资源,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转化、推广和应用一批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一批以农村资源为基础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明确转化资金的工作定位,重点支持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健康养殖和现代奶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与绿色社区,农林生态安全、生态保育、恢复、治理与现代林业,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和多功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继续实施“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

  5. 强化地方农村科技工作,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继续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意义和较强带动作用的县(市)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并带动地方开展相应工作;通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行“奖补结合,先补后奖”,对试点县(市)进行绩效考核,有效推进专项行动的实施。

  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一批 “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形成一批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模式。继续开展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工作,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新建200个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

  6. 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工作,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以科技服务“三农”为目标,把握农村科技服务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人才与乡土人才相结合、科技服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努力发挥原有农业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作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业科技入户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构建和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地方和基层各类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努力为基层广大企业和农民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信息、人才、财务、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7. 积极培育农村领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也面临逐步多元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挑战。在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引导下,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也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团队,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组织建设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具有一定科技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科技工作,大力推动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新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科技能力建设,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主体作用,带动企业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对部分经济效益显著但市场风险较大的非公益性项目、产业化项目、成果熟化与转化项目等,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和管理。

  8. 继续推进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共性平台建设

  继续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按照“整体设计,开放运行;突出能力,强化研发;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主体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推广服务组织和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以及职能明确、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农村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确定了农林作物高效安全生产等5个优先发展技术领域,每个领域优先支持10个方向;同时建设80-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

  9. 发布“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农村科技工作

  根据《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在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农村科技工作的形势与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指导意见,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进一步明确“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及农村科技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科学普及、地方与基层科技工作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为落实《关于“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组织召开“全国农村科技工作会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