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863计划:从跟踪到创新的跨越
日期:
2006年05月09日 13:38
来源:科技部
美国著名的市场分析公司In-stat公司在权威刊物《微处理器报告》上发表文章:“中国已经有设计世界一流的处理器的能力。”连英特尔处理器技术实验室主管也表示:“其研发团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的提高相当迅速。”
令他们感到不安的正是我国64位龙芯2号处理器的横空出世,尽管它还仅仅相当于奔腾4处理器的水平,但只能由美国人生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垄断格局从此被打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吸引了世界上更多关注的目光。
一批关键技术从无到有
“从2001年开始研制龙芯高性能通用处理器以来,我们利用3年时间,性能已经提高了20倍;在未来的5年中,争取做到每2?D3年性能提高8?D10倍,实现比摩尔定律更快的跨越发展。”日前,863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杰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踌躇满志。
然而5年前,在“十五”计划初期,他提出研制中国“芯”时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立项时反对的声音其实占上风,很多人认为我国还不具备研制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能力。”
其实,李国杰等专家早在1999年就奔走呼吁,在“十五”期间应该花大力气做通用处理器,再错过这5年,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巧合的是,当时863计划也到了一个转折点。科技部计划司副司长秦勇说,“十五”863计划提出了高技术发展从注重跟踪模仿到加强自主创新的战略转移。
李国杰关于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的建议与国家863计划的思路转变不谋而合。经过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分析论证,科技部毅然决定支持打造中国“芯”。
“十五”期间,863计划更加重视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关,敢于涉足一些战略必争的核心技术,例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PU设计等。5年来,高性能计算机、宽带网关键技术、网格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从“跟踪”到“创新”的转变,863计划攻占了一批高技术领域的前沿,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从无到有,并在我国有相对优势和战略必争的关键高技术领域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为未来发展储备技术
基于自主创新的信心,863计划专家们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多核处理器的设计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李国杰说,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发展,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永远没有前途的。
秦勇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跟在别人后面跑,想超越别人成为‘领头羊’,难度很大;自己开创出新的领域,你就有可能成为领跑。因此,主动开拓新领域是863计划实施中又一个的思维转变。”
作为一项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的国家科技计划,“十五”863积极部署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高科技问题,抢占未来技术的制高点。
“863计划在计算机、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李国杰说,正是这种超前意识,使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B3G等方面逐渐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科学技术是不可预见的,有些并非立竿见影,但我们要为明天的创新储备积累技术。”李国杰举例说,美国40年前研究的信号压缩和存储技术用在了今天的MP3上。那时手掌大小的计算器都是非常罕见的,一个同样大小的存储回放装置可以容纳15000首歌纯粹是一种科学幻想。然而,科学技术的确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高科技不再高高在上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曾雄心勃勃地提出两项国家战略项目,一是登月计划,二是攻克癌症。“他们实现了第一个计划,但第二个计划因基因组研究的难度而长期搁浅。”国家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竺介绍说。
现在可以自豪地讲,在攻克恶性肿瘤的漫长道路上中国已领先一步。深圳赛百诺公司研制的“今又生”?D?D?DP53注射液,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上市的肿瘤基因治疗产品,而美国目前进展最快的基因治疗类药物尚处在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陈竺说,以P53注射液为代表的4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研制成功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初步改变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长期积弱的局面。
在863计划中像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专项共有27个。“十五”期间,863计划先后启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电动汽车、节水农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与示范工程等重大专项,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或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在农作物育种方面,超级稻育种理论、技术及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先后育成超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221个,其中“中浙优1号”亩产达818.88公斤,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大豆“杂交豆1号”,一系列农业重大新品种的问世和推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管理机制“激活”创新
5年前还只是实验室展品的电动汽车,如今已有近百辆驰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展起商业化示范运营。这样风驰电掣般的发展速度,得益于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产学研联盟的研发体制。在专项的带动下,不仅一汽、长安、奇瑞等汽车集团公司加盟,民营企业如万向、比亚迪、春兰等集团公司等也投资加入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行列中。
秦勇说,“十五”期间863计划把鼓励企业参与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举措。在计划管理中强调,对于面向应用类的课题,必须以企业为主或有企业参加;对以重大产品、系统或工程为目标的重大专项,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数据显示,各类企业承担课题数占计划课题总数的比例已从“十五”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28%,经费更是占到计划总量的40%。
电动汽车共有200多家单位参与,要进行过程管理,必然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时间。科技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监理制度融入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委托中咨公司担任项目监理,独立组织专家进行全过程检查和评估。监理检查在按计划节点考核的同时,还对课题的实施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为专项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十五”863计划在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逐步建立完善了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比如,为进一步加强对计划的公开和监督,863计划课题评审采取网上评审方式,并对新立项课题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专门成立了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同时,对国拨经费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全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课题经费预算进行评估和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实施“滚动支持、动态调整”和“择优支持、快速反应”的机制,确保了对组织管理有力、执行情况好的课题加强支持。同时,针对国家紧急需求和新的技术发展苗头及时启动快速反应课题,如组织SARS科技攻关、人禽流感疫苗等专项。这些管理机制上的探索和创新是863计划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保证。 (科技日报)
一条关于中国科技的新闻触动了一些美国人的“神经”。
美国著名的市场分析公司In-stat公司在权威刊物《微处理器报告》上发表文章:“中国已经有设计世界一流的处理器的能力。”连英特尔处理器技术实验室主管也表示:“其研发团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的提高相当迅速。”
令他们感到不安的正是我国64位龙芯2号处理器的横空出世,尽管它还仅仅相当于奔腾4处理器的水平,但只能由美国人生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垄断格局从此被打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吸引了世界上更多关注的目光。
一批关键技术从无到有
“从2001年开始研制龙芯高性能通用处理器以来,我们利用3年时间,性能已经提高了20倍;在未来的5年中,争取做到每2?D3年性能提高8?D10倍,实现比摩尔定律更快的跨越发展。”日前,863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杰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踌躇满志。
然而5年前,在“十五”计划初期,他提出研制中国“芯”时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立项时反对的声音其实占上风,很多人认为我国还不具备研制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能力。”
其实,李国杰等专家早在1999年就奔走呼吁,在“十五”期间应该花大力气做通用处理器,再错过这5年,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巧合的是,当时863计划也到了一个转折点。科技部计划司副司长秦勇说,“十五”863计划提出了高技术发展从注重跟踪模仿到加强自主创新的战略转移。
李国杰关于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的建议与国家863计划的思路转变不谋而合。经过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分析论证,科技部毅然决定支持打造中国“芯”。
“十五”期间,863计划更加重视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关,敢于涉足一些战略必争的核心技术,例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PU设计等。5年来,高性能计算机、宽带网关键技术、网格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从“跟踪”到“创新”的转变,863计划攻占了一批高技术领域的前沿,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从无到有,并在我国有相对优势和战略必争的关键高技术领域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为未来发展储备技术
基于自主创新的信心,863计划专家们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多核处理器的设计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李国杰说,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发展,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永远没有前途的。
秦勇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跟在别人后面跑,想超越别人成为‘领头羊’,难度很大;自己开创出新的领域,你就有可能成为领跑。因此,主动开拓新领域是863计划实施中又一个的思维转变。”
作为一项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的国家科技计划,“十五”863积极部署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高科技问题,抢占未来技术的制高点。
“863计划在计算机、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李国杰说,正是这种超前意识,使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B3G等方面逐渐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科学技术是不可预见的,有些并非立竿见影,但我们要为明天的创新储备积累技术。”李国杰举例说,美国40年前研究的信号压缩和存储技术用在了今天的MP3上。那时手掌大小的计算器都是非常罕见的,一个同样大小的存储回放装置可以容纳15000首歌纯粹是一种科学幻想。然而,科学技术的确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高科技不再高高在上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曾雄心勃勃地提出两项国家战略项目,一是登月计划,二是攻克癌症。“他们实现了第一个计划,但第二个计划因基因组研究的难度而长期搁浅。”国家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竺介绍说。
现在可以自豪地讲,在攻克恶性肿瘤的漫长道路上中国已领先一步。深圳赛百诺公司研制的“今又生”?D?D?DP53注射液,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上市的肿瘤基因治疗产品,而美国目前进展最快的基因治疗类药物尚处在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陈竺说,以P53注射液为代表的4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研制成功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初步改变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长期积弱的局面。
在863计划中像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专项共有27个。“十五”期间,863计划先后启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电动汽车、节水农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与示范工程等重大专项,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或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在农作物育种方面,超级稻育种理论、技术及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先后育成超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221个,其中“中浙优1号”亩产达818.88公斤,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大豆“杂交豆1号”,一系列农业重大新品种的问世和推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管理机制“激活”创新
5年前还只是实验室展品的电动汽车,如今已有近百辆驰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展起商业化示范运营。这样风驰电掣般的发展速度,得益于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产学研联盟的研发体制。在专项的带动下,不仅一汽、长安、奇瑞等汽车集团公司加盟,民营企业如万向、比亚迪、春兰等集团公司等也投资加入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行列中。
秦勇说,“十五”期间863计划把鼓励企业参与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举措。在计划管理中强调,对于面向应用类的课题,必须以企业为主或有企业参加;对以重大产品、系统或工程为目标的重大专项,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数据显示,各类企业承担课题数占计划课题总数的比例已从“十五”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28%,经费更是占到计划总量的40%。
电动汽车共有200多家单位参与,要进行过程管理,必然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时间。科技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监理制度融入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委托中咨公司担任项目监理,独立组织专家进行全过程检查和评估。监理检查在按计划节点考核的同时,还对课题的实施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为专项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十五”863计划在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逐步建立完善了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比如,为进一步加强对计划的公开和监督,863计划课题评审采取网上评审方式,并对新立项课题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专门成立了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同时,对国拨经费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全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课题经费预算进行评估和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实施“滚动支持、动态调整”和“择优支持、快速反应”的机制,确保了对组织管理有力、执行情况好的课题加强支持。同时,针对国家紧急需求和新的技术发展苗头及时启动快速反应课题,如组织SARS科技攻关、人禽流感疫苗等专项。这些管理机制上的探索和创新是863计划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保证。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