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科技局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入
日期:
2013年09月27日 11:05
来源:青岛市科技局
一是坚持广纳意见,闻过即改。青岛市科技局始终坚持“开门搞活动”,局领导班子和各处室分别对全部区市和近百家高校院所、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27篇;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开通局长信箱和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159条。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坚持闻过即改,让群众立竿见影感受成效。
针对群众来信反映本市技术服务合同登记收费的问题,市科技局立即决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取消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费,全面放开搞活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此项举措将为企业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年逾千万元。经过在《科技日报》、《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青岛政务网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在全市造成了很大的反响,极大活跃了技术市场,8月份当月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4.2亿元,同比增长60%,创历史新高。
针对科研单位和企业反映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的问题,市科技技局立即开展《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和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网络系统改版工作,建立了决策、执行、评估、监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科技项目立项全过程实时监管和各环节可追溯、可查询。目前,新版管理系统现已投入运行并与市纪委电子监察系统联网。
二是主动自查自纠,发现立改。市科技局始终坚持敢于自我“亮短揭丑”,聚焦“四风”认真做好自身对照检查,领导班子、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在“群众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找、互相帮,查摆问题40多个,提出整改工作措施24条、新制订或修订规章制度计划25个。
通过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自查,发现存在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构单一、评价队伍专业性弱、评价服务收费过高、评价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市科技局立即专题研究并确定以上问题的整改措施:一是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取消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费,降低企业负担;二是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放开市场,避免独家垄断;三是规范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构的从业行为,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对孵化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发现部分入驻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企业创业扶持资金未能及时拨付,同时在交通和生活上存在较大困难。市科技局立即现场办公,责成有关处室加快推进,对手续齐备的企业7天内拨付到位;对手续有瑕疵但已作出书面承诺的企业,本着改革创新、容缺容错的原则,协调财政部门先期拨付;对交通和生活上的困难,列入局、区会商重点内容,由市科技局牵头协调解决。
通过对局机关“接地气”情况的自查,发现调研以电话、通知、会议形式居多,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偏少,对基层一线的了解多停留在纸面和表面。对此,市科技局通过强化三个制度加强调研:一是建立局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局领导、各业务处在全市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建立联系点;二是强化市、区两级科技工作会商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上下联动,目前已与市北、城阳、莱西、胶州签订会商协议,近期将与市南、李沧签约,年内将覆盖全部区市;三是深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每月定期向全市代表、委员发送科技工作动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切实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科技工作监督、指导作用。
三是积极改革创新,提速增效。青岛市科技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立足于推动工作和着眼于服务群众,努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推进“十大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
实施学习方式创新,增强工作能力。青岛市科技局除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学习任务外,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当业务能力。一是开设“专家讲堂”,目前已邀请中海油曾恒一院士、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宋德正主任、知名天使投资专家张陆洋教授等7名知名专家、企业家、科技部领导围绕海洋强国战略、科技经费监管、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等方面授课;二是举办“青年论坛”,由机关青年干部围绕业务工作向全局介绍最新发展动态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目前已举办5期;三是设立“调研专刊”,每次国外出访和国内调研都要在形成调研报告并发至全局,共享调研成果。
推进服务手段拓展,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开发“科技通”手机服务终端并投入运行,第一时间免费为服务对象提供科技信息推送和咨询服务,实现“科技服务到眼前”。二是进一步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免费向社会提供科技文献数据和“九国两组织四地区”专利文献查询及下载,为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入网设备的用户、仪器设备拥有者及技术咨询专家提供测试费用5-10%的资金补贴。三是实施科技创业导师行动,建立了“企业联络员+企业辅导员+创业导师”三级辅导体系,已有140名创业导师进入孵化服务人才储备库,已完成首批10名科技创业导师的签约聘任工作,到企业开展现场辅导20多人次。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改革。出台《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补中介机构、补技术合同成交量、补技术经纪人和补大学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四补”政策,首批500万元补助资金已拨付到位;全面放开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新认定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7家。二是加快推进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加快构建“拨、投、贷、转”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启动实施“蓝色小巨人”计划,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加快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通过股权融资支持创新、创业,目前已新设天使投资4支;与各区市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多方共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进一步扩大授信额度和担保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目前已建风险准备金池5个,实现财政资金25倍放大效应。
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以来,青岛市科技局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做到思想到位、学习到位、行动到位,突出科技工作特色,立足改进作风与创新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查摆问题与深化改革同向同步,始终把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要求,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持续走向深入。
一是坚持广纳意见,闻过即改。青岛市科技局始终坚持“开门搞活动”,局领导班子和各处室分别对全部区市和近百家高校院所、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27篇;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开通局长信箱和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159条。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坚持闻过即改,让群众立竿见影感受成效。
针对群众来信反映本市技术服务合同登记收费的问题,市科技局立即决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取消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费,全面放开搞活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此项举措将为企业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年逾千万元。经过在《科技日报》、《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青岛政务网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在全市造成了很大的反响,极大活跃了技术市场,8月份当月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4.2亿元,同比增长60%,创历史新高。
针对科研单位和企业反映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的问题,市科技技局立即开展《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和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网络系统改版工作,建立了决策、执行、评估、监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科技项目立项全过程实时监管和各环节可追溯、可查询。目前,新版管理系统现已投入运行并与市纪委电子监察系统联网。
二是主动自查自纠,发现立改。市科技局始终坚持敢于自我“亮短揭丑”,聚焦“四风”认真做好自身对照检查,领导班子、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在“群众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找、互相帮,查摆问题40多个,提出整改工作措施24条、新制订或修订规章制度计划25个。
通过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自查,发现存在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构单一、评价队伍专业性弱、评价服务收费过高、评价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市科技局立即专题研究并确定以上问题的整改措施:一是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取消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费,降低企业负担;二是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放开市场,避免独家垄断;三是规范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构的从业行为,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对孵化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发现部分入驻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企业创业扶持资金未能及时拨付,同时在交通和生活上存在较大困难。市科技局立即现场办公,责成有关处室加快推进,对手续齐备的企业7天内拨付到位;对手续有瑕疵但已作出书面承诺的企业,本着改革创新、容缺容错的原则,协调财政部门先期拨付;对交通和生活上的困难,列入局、区会商重点内容,由市科技局牵头协调解决。
通过对局机关“接地气”情况的自查,发现调研以电话、通知、会议形式居多,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偏少,对基层一线的了解多停留在纸面和表面。对此,市科技局通过强化三个制度加强调研:一是建立局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局领导、各业务处在全市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建立联系点;二是强化市、区两级科技工作会商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上下联动,目前已与市北、城阳、莱西、胶州签订会商协议,近期将与市南、李沧签约,年内将覆盖全部区市;三是深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每月定期向全市代表、委员发送科技工作动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切实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科技工作监督、指导作用。
三是积极改革创新,提速增效。青岛市科技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立足于推动工作和着眼于服务群众,努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推进“十大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
实施学习方式创新,增强工作能力。青岛市科技局除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学习任务外,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当业务能力。一是开设“专家讲堂”,目前已邀请中海油曾恒一院士、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宋德正主任、知名天使投资专家张陆洋教授等7名知名专家、企业家、科技部领导围绕海洋强国战略、科技经费监管、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等方面授课;二是举办“青年论坛”,由机关青年干部围绕业务工作向全局介绍最新发展动态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目前已举办5期;三是设立“调研专刊”,每次国外出访和国内调研都要在形成调研报告并发至全局,共享调研成果。
推进服务手段拓展,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开发“科技通”手机服务终端并投入运行,第一时间免费为服务对象提供科技信息推送和咨询服务,实现“科技服务到眼前”。二是进一步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免费向社会提供科技文献数据和“九国两组织四地区”专利文献查询及下载,为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入网设备的用户、仪器设备拥有者及技术咨询专家提供测试费用5-10%的资金补贴。三是实施科技创业导师行动,建立了“企业联络员+企业辅导员+创业导师”三级辅导体系,已有140名创业导师进入孵化服务人才储备库,已完成首批10名科技创业导师的签约聘任工作,到企业开展现场辅导20多人次。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改革。出台《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补中介机构、补技术合同成交量、补技术经纪人和补大学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四补”政策,首批500万元补助资金已拨付到位;全面放开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新认定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7家。二是加快推进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加快构建“拨、投、贷、转”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启动实施“蓝色小巨人”计划,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加快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通过股权融资支持创新、创业,目前已新设天使投资4支;与各区市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多方共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进一步扩大授信额度和担保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目前已建风险准备金池5个,实现财政资金25倍放大效应。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