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敬爱的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深切缅怀和纪念这位历史伟人,是因为他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以自己的品格和胆识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是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宝贵财富,成为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小平同志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小平同志博大精深的科技思想,深刻阐述了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解决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发展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进入新的世纪,在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伟大进程中,小平同志科技思想依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以强国富民为出发点,将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缔造过辉煌古代文明的伟大国家,却在西方此起彼伏的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大潮中,迅速陷入衰败以至屈辱的境地,这一历史教训十分惨痛和发人深省。邓小平同志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过去百年的兴衰浮沉,经历了中华民族近代最为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毕生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快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富裕起来。我们清楚地记得小平同志那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怀,使他的思维敏锐而自觉地指向了科技,成为他思考科技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众所周知,小平同志是最富有现代意识和科技情结,也是以突出的务实和果敢作风而著称的中共领导人之一。他从近代世界和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认识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早在1975年,他就提出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明确指出:“如果科学研究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研究是个大问题,要好好议一下。”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系统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这个提纲后来受到“四人帮”的攻击,被当作是小平同志搞复辟的两大“毒草”之一来进行批判。但是,小平同志始终坚信科技进步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至关重要。1977年再次恢复工作之后,他依然自告奋勇地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上任伊始,小平同志就召开全国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座谈会开了三天,七十多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全神贯注地倾听了全部发言。这充分表现出科技和教育工作在小平同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直到今天,许多老同志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无不为小平同志的忘我精神所感动。
80年代以后,小平同志尽管不再专门分管科技工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科技工作的热情和关注。相反地,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促使他更加密切注视着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变化新情况,思考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他深刻分析了新科技革命的特征后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小平同志进而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面对当今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态势,他高瞻远瞩,谋划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路径,寻觅着有利于我国的发展机会。他反复告诫全党同志要有历史的紧迫感,强调“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二十多年来,在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们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了面向农村科技需求的“星火计划”,抢占未来国际高技术竞争制高点的“863计划”,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973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形成了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开发相互协调的总体布局,确立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导向,相继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我们由衷地感到,国家今天的科学昌明,凝结着小平同志的无穷智慧和心血,凝结着小平同志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二、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理论勇气,提出并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也表明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一个重大飞跃,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但是,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要看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并确立这一命题,曾经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艰辛,其中又包含着何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解放的巨大方法论意义。
无论是从经典理论还是历史文化来看,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充分的。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时就曾指出:“大工业把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但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还处在常规发展时代,马克思面临的时代主题也主要是无产阶级如何进行革命,这就决定了这些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不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被当作不登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应有尊重和科学精神的应有重视。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市场经济阶段,没有现代化大工业的经验,多年的自我封闭也使得我们对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基本处于无知状态。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往往把科学当作是社会意识的范畴来看待。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远远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1975年,在听取胡耀邦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时,小平同志肯定并支持《汇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并强调指出,科研工作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同志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讲话。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的事实,重申并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指出现代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靠的就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这篇讲话在全党引起了解放思想的极大效应,实际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指导思想转变和工作重点转移起到了先导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小平同志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综观全局通盘运筹中华民族发展大计的同时,一如既往地注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以创造性的思维概括人类实践的新经验和新成就。1988年,他在一次谈话中首次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他又进一步强调:“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虽然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已有的思想,但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重申这一命题依然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在概括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重大突破,具有更大的解放思想作用。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力认识范畴,把本质上作为精神生产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当作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极大地改变了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它突破了以往对科学技术作用理解的局限性,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它从生产力综合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如何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思想。它使人们从更高层次上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推动力量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