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永恒的科技情结(下)——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与思考/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日期: 2004年08月18日 17:1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三、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我国科技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体制确保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在科技基础极端薄弱的条件下实现了战略领域的重大突破,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安全。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改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小平同志看来,科技体制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他曾经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为了扭转我国科技体制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我国科技发展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原则。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1987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提出技术开发性科研机构要根据自身特点成为行业技术中心或者成为科技生产型企业;1988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科技长入经济”的改革思路,要求科技主力军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1993年,中央又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这些重要举措都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我们今天可以告慰敬爱的小平同志,通过二十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科技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首先,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确立。全国有近1000家技术开发类独立科研机构,通过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等方式向企业化转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或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类科研机构也已经或正在实施向企业化转制。其次,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全国R&D经费总支出中,企业所占比重已超过60%。在大中型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占到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50%以上。“十五”期间,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机制,企业参与了90%以上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在国家一系列重要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大批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目前,主要由科技人员创办的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研究开发的生力军。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超过10万余家,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100余万人,年投入科技活动经费超过500亿元。事实证明:体制创新永远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也将不断深化,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最有效、最可靠的体制保障。

   四、以自主创新为原则,推动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中国能否有所作为?在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中国还有没有必要坚持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这都是让许多人怀疑的重大问题。小平同志对此态度明确,我们不但要搞高科技,而且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够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但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而且必须大力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小平同志戎马半生,对战略机遇的重要性有着特别的敏感和认识。80年代初,小平同志非常关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在参观实验室时,他指出:“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代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也不能不参与。我们不但要搞加速器,还要参与其他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1988年,小平同志再一次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掷地有声、充满豪情的话语,体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激起无数学人立志科学报国的强烈意愿。
    “863计划”在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在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和关心下启动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等相继出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抉择。1986年3月,我国四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邓小平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中国制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邓小平同志很快做了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按照他的批示精神,国务院开始组织研究制定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从此,“863计划”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一面旗帜,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提高我国科技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广泛熟知的“神舟”载人航天试验、“神威”高性能计算机、6000米水下机器人实验、杂交水稻研究等等,都是“863计划”的标志性成果。如果说“两弹一星”维护了我国几十年的大国地位,那么“863计划”的成功实施也为我国参与今天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91年4月,小平同志又欣然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一步为我国高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2003年, 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307亿元,工业增加值42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出口创汇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3%。2003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2.7%,增幅高出同期外贸出口28.1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已达25.1%。相当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苏州、绵阳、西安等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30%,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一个科学积累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然需要充分利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只是竞争的焦点转向创新能力。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就能够在国际经济和政治竞争中赢得多大的主动权。对于我国来说,核心技术是永远买不来的,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单纯的技术引进解决我国自身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坚持自主创新,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追求国家战略利益和民族自强自立的政治意愿。小平同志对此始终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明确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科技工作方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年来,我们在许多领域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也有一些领域把发展完全寄托于技术引进或外国直接投资,形成了日益加剧的对外技术依赖。据有关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2.7∶1,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相近发展时期是1∶5~8,从中反映出我国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脱节,反映出我国一些企业缺乏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赶超他人的战略部署。国家有些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产业的成长,也未能充分重视自身的研发及产业力量,未能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民族自主品牌的有效平台。重温小平同志当年的谆谆教诲,我们依然能够强烈感受到一位时代伟人致力于国家自强自立的远见和勇气,也从中增强了对于坚持自主创新必要性、紧迫性的理解和认识。

  五、以人才为根本,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新中国科技史上,1978年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永远铭记的一年。在这一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一系列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论点,一举荡涤了笼罩在知识分子头上长达十年之久的沉重思想阴霾。他说:“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小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明确赋予知识分子以主人翁地位,使广大知识分子迅速焕发出巨大的创新激情与活力,开创了中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
    在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中,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位一体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总目标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用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考察人才问题的结果。1984年,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决定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几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985年,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小平同志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他指出,要从大局出发,从我们事业的前途出发,重视培养青年人才的问题。人才难得,在科学史上,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划时代的作用。“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他多次劝诫有关同志,要为青年人创造好一点的条件,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尽快地成长起来,这对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他还经常拿自己做比,说我二十几岁就做了中央秘书长,也是个大官了。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聪明得多,懂得多得多,不要看不起他们。要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对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别的事搞差一点,这件事情搞好了,我们见马克思还可以交得了账,否则是交不了账的。”正是在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我国知识分子队伍快速扩大和发展,知识分子的才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挥。
    进入新的世纪,国家之间围绕优秀科技人才的争夺战日趋激烈。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目前我国在国际人才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1052个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的部分核心人才(项目负责人)已经出国,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超过流失总人数的一半。国家“863计划”中有一个重大项目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所培养的博士生中已有90%出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才资源高度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流失无疑是难以弥补的损失。特别是那些掌握国家关键技术的人才流失,往往造成比一般知识侵权更为严重的损失,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在这一方面,我们重新学习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特别是学习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高贵品格,学习他甘做知识分子“后勤部长”的伟大风范,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中国的近代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政治昌明、经济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大变革、大突破和大发展的时期。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进步的思想丰碑,也是我国科技事业逐步走上健康轨道的重要标志。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人员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定会以百倍的努力和付出,换来中国科技事业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