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贯彻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协调发展,坚持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大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各主体之间的互动。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的能力及其之间的协助与互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强烈的显现,基础研究社会化势头强劲。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1977年他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快一些。”他还深刻阐述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倡导生产部门在重点抓应用研究的同时也要抓基础研究,大学及科研机构在重点抓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抓应用研究等。“科学不是划分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吗?生产部门也会有搞基础科学的,但是着重搞应用科学;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特别是工科院校。”
通过政策引导,科学基金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之间在基础研究领域里的互动与合作,在源头创新上建立战略联盟。在项目层次上广泛开展联合资助的基础上,加大了与企业联合资助的力度,强化了与地方政府和国家直属研究单位的合作,先后与宝山钢铁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等中外企业以及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航空工业一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联合基金。希望通过上述措施,引导科学家在国家重大需求的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衔接,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贯彻“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
小平同志反复倡导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
在邓小平“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方针的指引下,面对科技竞争的全球化浪潮,我们努力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努力为基础研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个科学基金组织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联合建立的中德科学中心已正式启用。以5种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类型为依托,累计支持近9000个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一批重大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双边协议合作研究项目进展良好,我国科学家已经参与一些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科学基金资助的一些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广泛影响。在科学基金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五)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思想,以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如何做好科学基金制这个“新事物”的答卷?如何绘就这幅改革的蓝图?回顾科学基金制的发展历程,我们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我们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管理的成功实践,健全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科学基金管理系统;确立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形成了“鼓励创新,科学民主,平等竞争”的良好机制;建立了以学科体系为框架,价值评议为手段,绩效评估为基础的经费分配和管理体系,制定了一整套的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日趋成熟。科学基金不仅自身实现了从单一项目管理向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综合功能管理的转变,而且为我国地方和行业科学基金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龙头,行业科学基金和地方科学基金为两翼的基金工作体系的形成。
实践证明,实施科学基金制对于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中,曾不同程度得到科学基金支持的成果所占比例逐年攀升,1999年以来历年平均比例达到9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得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蒋锡夔院士和研究组主要成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连续得到十余个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资助经费占其研究总经费的67.8 %。经过三代人不懈的努力,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多年空缺的沉闷局面。作为主要获奖成员的计国桢研究员说,“我们必须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期不断的支持。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起,就对我们的项目给以支持,从未间断。”
在出成果的同时,科学基金人才战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所占比例已从1986年的12.2%上升到2003年的约2/3。通过科学基金持续稳定的资助,以及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稳定、培养人才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据统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1174名青年学者中,曾得到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超过1/3,其中 15人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牢记嘱托,与时俱进
人类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迈向新的世纪。中国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基础研究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现端倪,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浪潮不断涌现,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老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底蕴来自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是高技术的先导和源泉,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是一位科教工作“后勤部长”的拳拳心声,一位睿智老人的谆谆教诲,一位总设计师的殷殷希望!
作为一名科学基金工作者,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刻领会小平同志博大精深的科技战略思想,准确把握他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保障,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迅速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切实的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