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春颂———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选载⑥:小平不走回头路
日期: 2004年08月24日 09:25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广东省中山市有一座小山,名叫“罗三妹山”。

  山的名字源于当地传说中的一个人物。罗三妹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孩,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家境十分贫寒。她的母亲一直生病,长年卧床不起。罗三妹“至孝”,“侍奉无倦”。在罗三妹14岁那年,她的母亲病逝。罗三妹悲痛欲绝,10多天粒米未进,哀伤而死。

  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孝女”,把这座山命名为“罗三妹山”。后来天长日久,也俗称为“罗仙姑山”。这座山上有罗三妹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庙中石碑记录了这个令人悲叹的故事。

  1984年1月28日,小平来到这里。

  这一天,阳光明媚,南方初春的景色一片浓绿。小平在随行人员和女儿邓林、邓楠、邓榕的陪同下,带着小孙女、外孙女,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温泉宾馆朝“罗三妹山”走去。

  “罗三妹山”海拔221米,东南坡有653个石阶,西南坡有427个石阶。两条路都在山的南面,故称“山巅之阳,可拾级而登”。

  上午8时30分,小平来到东南坡下。望着蜿蜒而上的石阶,小平挥手要随行的家人一起登上去。

  小平身着深灰色中山装,脚踏轻便皮鞋,不带拐杖,也不用搀扶。只见他健步拾级而上,时而欣赏树林,时而与家人谈话,神态悠然自若。

  登山途中,淘气的小孙女,手拿一枝芒杆跑到小平前面拦住去路:“不准爷爷过去。”

  小平神态和蔼,逗小孙女说:“是给我开红灯还是绿灯啊?”

  小孙女眨着眼睛说:“红灯。”

  小平笑着说:“哟,这就不好了,后退可是没有出路啦!”

  歪着头想了一想,小孙女又说:“绿灯。”

  小平哈哈大笑,又继续登高。整个登山途中,小平不休息,连茶水也不喝一口。

  刚开始登山时,小平两个手背在后面。由于是初春,这个季节穿的衣服还比较多,走着走着,小平感觉有点热,就不再背着手了。走一段,小平把中山装的扣子解开一个。到了山顶时,小平敞开外衣,望着山下,沉思良久。

  100多年前,清末一位实业家兼思想家也常常登临这座风景秀丽的小山,思索当时陷于“内忧外患,交相逼迫”下的中国的出路,这就是《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他的故居就在这座小山附近。

  郑观应被史学界誉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探索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1878年,他经办直隶、山西、河南赈捐,因办事干练,受李鸿章赏识,被委任为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后升任总办,开始介入洋务运动。此后,他创办上海电报局、天津电报局,相继投资并担任轮船招商局、上海造纸局、开垦公司总办及上海医局总董,主持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粤汉铁路等的创建工作。在轮船招商局工作,为对付外商势力的压迫,他曾拟订救弊大纲16条,整顿局务,增加了企业实力。

  1894年,郑观应最有名的著作《盛世危言》出版。书出版后风靡一时,人们竞相传阅,重印20余次,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一种书。据说,1895年光绪皇帝看到此书后,命印刷2000部,分发给大臣阅读。此书被当时的人称为“医国之灵柩金匮”,称赞这是治理国家各种弊病的良药。

  郑观应的思想对清末的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有很大启发。孙中山早年曾向李鸿章上书,就是委托郑观应写信给盛宣怀,请盛宣怀把孙中山介绍给李鸿章。但是郑观应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却颇有微辞,他认为“康、梁办事毫无条理,不知度德量力,将来必有风波”。

  从学养和理论功底来说,郑观应自然比不上康有为、梁启超;从社会活动和政治影响力来说,他比不上孙中山。郑观应长期从事洋务实业,与康梁相比,其理论不够大气磅礴,但其“紧贴现实”、“精明干练”、“老成持重”、“操作性强”,为学术界所公认。

  郑观应的这一剂良药,最终也没有挽救清朝覆灭的命运。此后,中国多经战乱,他对于国家发展的种种设想,大多停留在纸面上,被束之高阁。

  1984年,小平在“罗三妹山”上思考了些什么,我们无法知晓。但是,根据陪同人员的回忆,当地前几天刚下过雨,山上被雨水洗过的松柏格外挺拔青翠。天空晴朗,南粤风光,一览无余。改革开放后,珠江口地区经济发展正呈腾飞之势,一片欣欣向荣的建设盛况,也是尽收眼底。

  在山上,一群游客认出了小平同志。他们停下脚步,远远观望。小平看见了,主动向他们打招呼:“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游客回答:“香港来的。”

  小平从东南面上山,下山时就朝西南方面的路走去。

  当地人登“罗三妹山”,一般是从西南面上来,从东南面下去。因为西南面坡陡、路窄,上来时还可以,下山时就不太好走。随行的同志也有些担心,就向小平建议,从原路回去。

  小平摆了摆手,只说了五个字:“不走回头路!”

  这句话,语带双关,他想借此表达坚决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如果郑观应推出自己的《盛世危言》时,能预知到90年后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想必也能欣然。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救国思路:“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夫国之盛衰系乎人才,人才之贤否视乎选举。议院为国人所设,议员即为国人所举。举自一人贤否或有阿私;举自众人,贤否难逃公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现在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科教兴国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成为国家施政的中心工作。郑观应多年前的设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小平回到山下时,才9时45分,虽然走了1小时15分钟的山路,却依然神采奕奕,毫无倦意。

  下山后,小平回到中山温泉宾馆。这一天,他会见了霍英东和马万祺。小平问:“特区是我提倡搞的,不晓得成功不成功?”

  霍英东很幽默,他模仿小平的四川口音说:“这政策是对头的。”

  小平高兴地说:“看来这路是走对了。”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