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春颂》选载⑦:“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不得了”
日期: 2004年08月27日 09:17       来源:科技部
【字号:

  1978年,《人民文学》在元月号上刊发了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2月1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转载了这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一时间,一个名叫陈景润的人顿时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
  一个很冷门的数学研究题目和一个很内向的中年数学家,从此因这篇文章而被世人所熟知。
  陈景润是人们通常描述的那种典型的书呆子。
  他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往,不留意日常琐事,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
  尽管他对物质的需求极小极小,但他在数学王国里的追求却很大很大。也许,他来到人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揭开那个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的(1+2)之谜吧。
  陈景润的一生是幸运的。他从来不会刻意奉迎别人,甚至极力避免和别人打交道,只有在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之中,他似乎才显得更自在,更随意,更兴趣盎然;但他的一生都得到了伯乐的鼎力相助,他们总是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他伸出手来,支持他一步步走向他的终极目标。
  陈景润在中国数学研究领域成就非凡。他在解析数论的许多研究中都获得过重要成果,例如华林问题研究、圆内整点和球内整点研究、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研究、小区间中殆素数的分布、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和孪生素数研究等。他先后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及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项,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被国内国际同行所公认。
  然而,他最辉煌的成就还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一成就把他推上了无可比拟的事业巅峰。
  在他之前,1965年,前苏联的阿•维那格拉多夫利用大型高速计算机,证明了(1+3)。
  1966年,单枪匹马的陈景润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完全用手工计算,攻克了(1+2)这一难题。
  在采访陈景润的妻子由昆时,她告诉我,他们结婚之前,陈景润在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住了18年,他的论证工作大部分都是在那里完成的。那小屋原本是一间锅炉房,有一个长方形的烟囱横穿房间。屋里除了一张床和一个小桌子外,没有任何家具,也没有任何多余的生活用品,有很多年甚至连电灯都没有。
  我很想再去看看那间小屋,可惜它早已被拆除了。
  随后的时间里,陈景润和全国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在肉体与精神的摧残使陈景润实在无法忍受时,他甚至以死抗争过,只是,他又顽强地活了下来。大约,冥冥之中,他那个尚未完成的神圣使命在庇佑着他吧。
  他用7年时间大大简化、改进和完善了他原来的论证,使那叠厚厚的稿纸变成了薄薄的十几页。
  据说,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他演算过的草稿纸足足装了好几麻袋。
  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这些草稿都是在拳头与辱骂声中完成的。电灯被人摘走了,他就点煤油灯;桌子被人抄走了,他就趴在床板上写;连草稿纸都没有了,他就拣来废纸用背面演算,所以,他的草稿纸都是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
  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讨论,他甚至只能东躲西藏,要熬到夜深人静之后才开始偷偷摸摸地工作。
  陈景润的成就竟然是这样取得的!
  由昆这样评价过陈景润:“他的成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陈景润用生命换来的成就,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遥遥领先,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在国外被誉为“陈氏定理”。
  但是在国内,他却因此被定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遭到了更加猛烈的批判。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
  看到广大科研人员备受压制,有些甚至被迫害致死,邓小平的心里痛楚不已。这些科研人员都是祖国最宝贵的财富,他决不容许他们再受到任何伤害。他下定决心,只要他还在位一天,就会多保护他们一天。
  9月26日,邓小平听取了中国科学院的汇报。他旗帜鲜明地肯定了许多科研人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科学研究的敬业精神,还特别点名提到了陈景润。他气愤地说:“有人说陈景润是个白专的典型,什么白专的典型?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强吧!”
  邓小平详细地询问了陈景润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为了能尽快给陈景润创造一个较好的研究环境,邓小平还先后多次指示有关部门,让他们帮助陈景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可惜,没过多久,邓小平被停止工作。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大约是牵挂着那些依旧在科研第一线苦苦奋斗的研究人员吧,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
  这一次,他加快了工作速度,立即动手大刀阔斧地纠正科技和教育战线的混乱局面。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为知识分子彻底恢复了名誉。
  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陈景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他是大会的获奖者之一,还被邀请到主席台就座。更让他感到兴奋的是,邓小平专门接见了包括他在内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代表。
  当陈景润伸出双手,颤抖地握住邓小平的手时,他向这位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不仅仅是代表他自己,也代表了全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个不善表达的人,把自己所有的感激、所有的兴奋和所有的爱戴,全都放进了这深深的一躬里。
  后来,陈景润成了邓小平重点关心的对象。
  邓小平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陈景润。邓小平说:“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不得了,对他要爱护、赞扬。”邓小平还曾多次指示,应该把陈景润破格提拔为一级研究员。陈景润也一直把邓小平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就会想到去找邓小平寻求帮助。
  1981年,陈景润写信给邓小平说,由于他的社会活动大量增加,使他已经无法安心地从事研究工作。
  邓小平认真地看了这封信。
  他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要尽快解决陈景润提出的问题,还亲笔批示道:“可否为其配一秘书,以分其劳。”
  经征求陈景润本人的同意后,中科院数学所很快就破格为陈景润配备了一个秘书。
  1983年,得知陈景润在结婚生子之后依然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日子,还住在一套很小的两居室里,邓小平又指示有关部门,希望能够协商一下,尽快给予解决。
  中国科学院和数学研究所的几位领导经过共同讨论,决定为陈景润分配一套四室两厅的住房。经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协商,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亲自签署命令,将陈景润的妻子由昆从湖北调到北京。
  一周之后,陈景润搬进了新居。
  又一周之后,陈景润与妻子由昆在北京团聚。
  在邓小平的关怀下,陈景润所有的问题都迅速得到了解决。
  1984年,长年积劳成疾的陈景润被查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
  那年的国庆节,陈景润病得很厉害,两只脚疼得连鞋都穿不上。但是,为了能再去看一眼他真心景仰的邓小平,陈景润竟然反穿着鞋,坚持在无人照护的情况下,独自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站了一上午。由昆心里一清二楚,支撑着丈夫的,是他对小平同志深厚的感情。
  1987年,陈景润的病情加剧,已经出现了身体僵直、嘴角抽搐、大小便困难等明显症状,行动也变得十分迟缓。由昆多次想要留在家里专门照顾陈景润,都被他坚决地拒绝了。陈景润说:“我已经不能为党做什么了,你一定要工作下去。”
  为了尽量不影响由昆的工作,经陈景润同意,由昆从老家的亲戚中找来一个女孩,专门负责照顾陈景润的生活起居。
  邓小平一直密切关注着病中的陈景润。他听说这个外地户口的女孩把陈景润照顾得十分周到,为了让女孩更安心地工作,邓小平特别批示,让有关部门把女孩的户口调进北京。
  1996年,久经病魔折磨的陈景润终于走完了自己63岁的人生旅程。
  他留下了对祖国的无限牵挂,留下了终身为之痴迷的数学研究,也留下了他的(1+2)。他当年在数学巅峰所攀登的高度,至今仍然高高在上,无人能及。
  次年,他所敬爱的邓小平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