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包头稀土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包头)
日期: 2005年08月25日 14:4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一、稀土高新区基本情况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冠有专业名称的高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稀土高新区规划面积15.53平方公里,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规划区全部实现了“八通一平”,项目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绿化率达38.3%,建成了花园式的工业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规划,目前建有内蒙古软件园、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韵升科技园、黄河工业园、北方股份科技园,正在建设的有创业园区、内蒙古大学科技园、希望工业园区、稀土应用产业园和包钢科技园。入驻企业有1200多家,其中有上市公司投资企业18家,三资企业43家,稀土企业57家。经自治区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41家,占全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左右,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90%以上,主要产业集中于稀土、IT、生物制药和装备制造等。
  目前,规划区的工业用地全部用完,为拓展稀土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将万水泉地区和希望工业园区由高新区托管。希望工业园区面积10平方公里,已建有铝业、铜业等项目,将建设成为铝、铜产业基地。万水泉地区占地66平方公里,经国际招标,美国兰德公司中标完成总体规划,已经包头市规划委员会审定,规划为以稀土应用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集物流、商贸、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稀土高新区现下设9个职能部门、5个事业单位和7个派驻机构,机关工作人员90多人,平均年龄36岁左右,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97.8%,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运转高效。
  二、关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高举创新的旗帜,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以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继续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2.17亿元,同比增长56.5%;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46.6%;实现工业增加值80.19亿元,同比增长66.1%,;实现财政收入8.034亿元,同比增长59.2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9亿元,同比增长1.3%;出口创汇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据国家科技部2004年公布数据,稀土高新区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23名,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27名,已进入全国高新区中游行列,在西部十二个省区的13个国家高新区中名列前5名。
  今年1-6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177.9亿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工业增加值58.4亿元,同比增长31.5%;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9.5亿元,同比增长30.2%;实现财政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利税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44.5%;实现出口创汇1.63亿美元,同比增长3.9%。
  (二)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下大力气改善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高新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完善的资金、政策、中介服务等支持体系,为项目引进和建设、企业融资及生产经营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特别是硬环境建设得到极大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3亿元,建成城市规划道路90.8万平米,各类管网177.5公里,分别相当于1999年以前十年总和的10.4倍和11.8倍。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进区项目不断增多,五年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86个,总投资达181.2亿元,引进项目呈现出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建设速度快的特点。如东方希望、宁波韵升、稀奥科、北方股份、阿特拉斯、伊利乳业、华鼎铜业等,成为高新区主导产业的主力军。
  (三)稀土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
  近年来,随着美国欧文尼科、法国罗地亚、日本三德电池、昭和电工和稀土高科、宁波韵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稀土企业相继入驻,稀土企业由1999年的26家发展到现在的55家。稀土产品类型由过去的6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个,科技含量、应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包括稀土新型材料、镍氢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产业链。稀土钕铁硼合金及其永磁材料年生产能力已达到3500吨,稀土储氢合金材料年生产能力达到2500吨,稀土抛光粉材料年生产能力达到3500吨。稀土产业园区已进驻企业12家,开发的和正在产业化的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特种电机、催化材料、电池材料等应用产业,加快了稀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去年8月,我们会同中国工程院、国家稀土学会成功举办了“2004国际稀土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同创办了国内第一所稀土学院,为发展稀土产业培养了后备人才。
  (四)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我们进一步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内蒙古软件园、稀土企业孵化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今年新引进各类孵化企业72家,具有知识产权的企业30家。其中,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有32家,内蒙古软件园有24家,稀土企业孵化器有6家。目前在孵企业累计达到337家。我们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14个企业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近两年,先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级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稀土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十五”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被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一是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去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科技部正确指导方向,在政策、土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自治区和包头市领导,多次亲临稀土高新区视察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为我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环境,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得益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我们认真研究融入区域经济和国内外经济发展战略,推进高新区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对高新区的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进行了科学构筑,确立了实现“三个提高”、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六大支持体系”的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各项工作得到了跨越式推进。
  三是得益于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和整合生产要素。我们以资源整合和发展优势产业为突破口,紧紧抓住人才开发、资本投入、技术创新、软硬环境建设和内部管理等关键性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各类生产要素得以优化配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经济自主增长机制。
  四是得益于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我们进一步弘扬稀土高新区“四种精神”,广大干部职工以事业为己任,主动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每个人在付出和发展中得到了锻炼成长,形成了谋大局、做大事、创大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齐心协力,勇挑重担,知难而进,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在取得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与发达地区的高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影响力还不是很高。二是主导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拉动、集聚效应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人才和技术创新项目不足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招商引资工作在机制、方法、措施和绩效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五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够协调有力,需要统筹兼顾、相应推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关于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们按照“二次创业”和包头市建设经济强市“第二方面军”的要求,确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工业总产值900-12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0-4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0-60亿元。
  确定的战略定位为: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稀土高新区建成以稀土为特色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做出重大贡献。二是加快稀土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提高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成为包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是要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和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成为全市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示范区。
  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措施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现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创新能力“三个提高”,以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构建稀土、IT业、生物技术、工程机械、铝业、铜业等“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六大支持体系”,全力打造“高效、诚信、和谐高新区”。
  六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构建六条产业链,建成稀土产业集群;以发展平板电视显示器、多晶硅等电子类产业和软件项目为主,建成IT产业集群;以发展生物制药、乳业等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建成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以北方股份、阿特拉斯为主体,壮大专用车辆和工程机械产业,建成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东方稀铝为龙头,发展配套产品和深加工项目,建成铝业集群;以华鼎铜业为龙头,扩大产业规模,发展深加工项目,建成铜业集群。
  六大支持体系:
  一是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以更高目标,建设高效政府、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健全和完善政策、资金、法律、服务等支持体系,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信用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树立高新区全新机制、高效服务、诚实信用、最优惠政策的品牌形象,争创发展新优势。
  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配套水平,尽力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加大城区建设和改造力度,全方位提升城区建设档次和形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速度建设,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为目标,着力加快万水泉新区发展步伐。
  三是合理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职能,突出综合服务,提高政府效率和信誉度,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根据自治区政府文件精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高新区设立土地、规划等直属机构,进一步理顺管理权限,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四是便捷的中介服务体系。依托靠近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金融、物流、通信、信息、法律事务、人才技术以及市场营销、广告展览、宣传策划等服务型企业,健全中介服务和社会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和延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高新区配套服务功能和吸引力。
  五是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继续扩大技术创新源头,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内蒙古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以及各类企业孵化器的技术培育、成果孵化、示范引导下,推出一批科技含量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和成果。另一方面,继续培育技术创新主体,继续鼓励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嫁接、提升传统产业,使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
  六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体系。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面,规范和整顿医疗卫生网点,改善群众医疗保健水平。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关注和反映突出的问题,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