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以创新为动力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鞍山)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09:07       来源:科技部
【字号: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为把鞍山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新区,2001年鞍山高新区开始了“二次创业”的步伐。自启动“二次创业”以来,鞍山高新区在国家科技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坚持把改革和完善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摆在高新区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把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高新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经过广大员工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项目孵化、项目引进、科技创新和环境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孵化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实施“二次创业”的主要成果
  1.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高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全区累计已开发面积5.62平方公里,建成了高标准的路网、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设施,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建设了完善的电子政务体系,为入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制订了《高新区支持和扶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若干暂行规定》和《鞍山高新区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对鞍钢相关新兴项目给予有力支持,对区内企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设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工商、税务、公安、技术监督、环境保护、土地等部门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了法律、审计、金融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入区企业提供完善的行政和社会服务。管理服务机构对进区企业实行“全程式”服务,免缴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设立了种子基金,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出台了多种扶持和奖励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洼地”效应。高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2.不断增强孵化器功能,打造产业孵化平台。高新区的孵化器建设由区创业服务中心统一协调和管理。几年来,高新区紧密联系科研院所,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出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项目和企业。截至目前,已建成孵化面积12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387家,毕业企业78家,促成区内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沈阳建工学院、鞍山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已经形成,在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扩大孵化器规模。高新区通过不同形式,建成了1#孵化基地、2#孵化基地和海外学子园产业化基地C座。通过积极协调,于2001年整合了国企爱科集团的闲置厂房,建成了爱科孵化器。通过盘活闲置资产的方式,完成了大康中学部分资产置换,建成了鞍山软件园;盘活天曲宾馆,建成了鞍山海外学子创业园。4年中,创业中心的孵化面积从最初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2万平方米,基本保证了项目孵化的需要。增加孵化器种类。为了适应各类项目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创业服务中心创建专业孵化器。通过增加扶持资金,制定政策引导等方式,为创立各类专业孵化器给予具体支持和帮助,打造拥有各类专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的功能齐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探索科技项目培育模式。加强对科技项目的分类培育和指导,提高项目孵化质量。为促进进入孵化基地项目迅速发展壮大,对其中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优先提供孵化场所,给予政策倾斜,在成长过程中全程服务,使项目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经成功扶持得以形成5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的企业达10家。确保项目孵化成功率。坚持对在孵企业实现产业化的后期培育,建立了3个产业化基地,为一些有发展潜力和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企业提供后续产业化服务,进而帮助企业抵御初入市场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有效地提高了项目产业化的成功率。目前,毕业企业成功率已达85%。
  3.坚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高新区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推动区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中小科技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创建了海外学子创业园和软件园。积极帮助企业完成各级科技成果鉴定,通过调查统计、委托代理、组织企业参加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等方式帮助企业加强专利申报工作,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区现有18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15家,138家企业自主研发了200余项高新技术项目,涉及电子、机械、新材料、环保等领域。拥有高新技术产品230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102种,有力推动了全市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大力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逐步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体系。与中科院、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40余家科研院校开展合作,依托院校联合组建了18个企业研发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进区企业充分合作,促进了高新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利用“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创业周”活动,积极吸引海外学子与企业合作,累计签定经济技术合作合同217项,合同金额11.3亿元。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省创新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省市级科技产业化发展计划项目179项。坚定不移地落实“人才强市”战略,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科技人才观,营造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以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选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为重点,带动整个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高新区通过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留住了大批人才,吸引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至目前,高新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6%,其中40周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占75%,中级职称以上0.8万人,占54%。进入高新区创业的各类科技人员累计已达0.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人员167人,留学回国人员80余人。雄厚的人才和科研力量在推进高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主导产业群体壮大,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高新区是鞍山经济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培育,高新区的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得以较快发展,其中以机电一体化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已成为优势主导产业,占总收入的67%。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对优化鞍山全市产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新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环境优势,吸引了清华同方、香港华润集团、台湾台塑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入驻高新区。聚龙集团、海诺集团等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规模壮大速度加快,正逐步发展成为骨干企业。截至目前,鞍山高新区注册企业发展到了1502个,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个,超千万元企业150个,超500万元企业270个;外商投资企业80个。截至2004年末,全区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705亿元,利税75亿元,年均分别递增49%和47%。2004年,鞍山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205亿元,工业总产值174亿元,GDP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1%和28%。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利税19.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39.8%。
  高新区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一是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规划建设好现有的大项目,有针对性地设计,充分考虑产业链伸展的空间,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链。以聚龙、海诺、华冶等企业项目为主体,逐渐发展成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群体,并形成了鞍山高新区的特色产业。科学规划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主体项目,拉长产业链。九夷三普年产6000万支圆柱密封镍氢充电电池和鑫普年产4000吨储氢合金粉项目是鞍山高新区典型性新材料项目,高新区以此为龙头,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链;荣信、华琛、海汇、中新等电子信息产业带动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其中荣信、中新等公司生产的大型煤矿瓦斯排放与监控系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治理工作起到了强大的保障作用。这样,通过典型项目的拉动,使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二是变企业的大规模拉动为产业带动。重视大企业本地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在“走出去”的同时,更加重视在产业集群发展,与产业价值链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发挥骨干作用,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三是强化产业内部联系。提高交易效率,研究政策,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实行积极的财税、金融政策,使上下游产业有效衔接,促进产业集聚。
  5.努力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鞍山高新区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较好地辐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鞍山高新区在生产流程、关键设备用件和自动化管理软件等方面对鞍钢和地方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宏源自动化公司与美国通用公司合作,不断提高钢铁生产流程管理技术含量,为鞍钢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亚赛电子公司的电磁波搅拌技术大幅提高了钢材的密质程度。中新公司的浮选过程智能控制系统,为鞍山矿山有效地提高了选矿的精度。鞍山高新区的冶金自动化研发平台所研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为采矿、选矿提供时时监控,促进了矿山生产流程管理技术含量的提升。鞍山高新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二、十一五发展的基本思路
  鞍山高新区“十一五”时期将着力开展“二次创业”,为老工业基础振兴、沈阳大连经济带、建设“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加速鞍山经济隆起,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扩大发展区域,提升园区综合建设水平,全面保障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专业科研、校企合作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增强项目孵化能力,全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培育提升和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相结合,全力打造装备制造、钢铁产业、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精简、灵活高效、安商富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抓住鞍山“退二进三”、鞍钢主辅分离时机,积极开展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的国企改革,融入到地方产业发展之中,提高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成为鞍山统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一)加快融入区域经济步伐,提高对外开放度
  1.加强区域合作。围绕提高产业聚集效应和提升综合竞争力,重组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规划钢铁和装备制造园区。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参与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接轨沈阳、大连经济带。
  2.扩大对外开放。以发展高科技项目为重点,全方位建设对外开放联系网络。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争取世界500强企业入区上项目。用好用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大力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自主增长机制
  1.完善孵化器功能。大力发挥孵化器作用,扩大孵化器规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孵化能力。围绕最新科技成果搞好专业孵化,扩大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打造全市科技项目引进和培育基地,完善园区的孵化环境。
  2.改进项目工作机制。围绕“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培植项目新亮点,围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调动企业上项目的积极性,做好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认真落实推进项目的工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项目工作落实到位。
  3.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各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和实现规模扩张。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企业。引导企业研究市场环境和企业成长模式,逐步形成产业规模的竞争优势和集聚效应。大力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向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注重培育生物医药、环保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在高新区内形成多个经济支撑点。
  4.创造一流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在基础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发展软环境。优化园区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环境。建立园区规范的法制环境。规范园区的政策环境。组建企业家咨询委员会,参与管委会重大决策的制定和调整。
  5.畅通融资渠道。重点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尽快成为上市公司。创建风险投资,鼓励企业、金融机构、自然人和外商等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事业,做好区内科技项目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沟通工作。大力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引进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商企业银行的优惠贷款。
  (三)加强与鞍钢合作,实现地企一体化发展
  1.围绕鞍钢做强主导产业。根据鞍山市的钢铁产业优势,振兴老工业基础的现实需要,未来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必须要突出钢铁这个地方产业特色,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上下游企业配套衔接的集群化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的联动和放大。要依据鞍山整体振兴战略和鞍钢结构调整,将鞍钢和高新区这两个优势品牌有效地结合起来,互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规模放大效应。进一步打造装备制造这个主体产业,推进精品钢材基地建设进程,着力加强钢铁产业和为鞍钢配套行业的科技研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导向,建设现代化新钢城。
  2.以特色为优势,集聚科技项目。充分利用鞍钢的对外影响力,鞍山高新区的政策环境和装备制造基础,吸引境外、埠外和民营资本入区建设,拉长钢铁产业链,壮大钢铁产业规模。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企融合程度。建立为鞍钢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服务机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鞍钢所属企业的转属改制,接纳鞍钢附企公司、实业公司等鞍钢非主体企业入区发展。
  4.强化专业技术和关键设备渗透。融入鞍钢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钢铁生产过程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鞍钢生产的预备阶段,努力开发为鞍钢生产和改造服务的配套产品,稳步提高在鞍钢采购市场的份额。在鞍钢生产的实施阶段,支持鞍钢通过多种形式并购、重组地方企业。鼓励地方民营钢铁企业投资参与鞍钢的项目建设。在鞍钢生产的后续阶段,鼓励企业投资利用鞍钢产品为原材料的行业领域。结合鞍钢信息化建设,积极探讨促进鞍钢与地方企业在现代物流管理方面的合作。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1.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体系,提升技术开发和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高新区创办科技园区。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试验中心等机构。
  2.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建立高新区技术创新基金,引导企业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充分发挥各类孵化器的特殊作用,广泛吸引海外学子归国创业,加强海外学子创业园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3.加强产学研联合,搭建技术开发、交流、协作平台。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吸引本地各类院校落户高新区。鼓励区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积极规划建立高等教育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建立各种专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围绕重大主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等活动。依托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产业关联效应,使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
  4.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培育重点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立数字化制造联合技术中心。建立清华同方产业基地、电气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特种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矿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五)整合本地资源,强化对本地产业的集聚功能
  1.发挥产业聚集功能,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立足现有基础,在地方统一发展方略下,以提升科技含量为宗旨,整合本地产业,集中在高新区发展。高新区“一区三园”模式发展,东区为全市研发中心和先进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区,西区为中小型科技企业集中区,鞍山工业园为冶金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集中区。
  2.积极融入地方经济,辐射、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地方“退二进三”的国企改革方案,配合鞍钢“主辅分离”,帮助企业在异地搬迁改造中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和技术全面提升,积极吸引外资以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使高新区成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源。
  (六)节约利用资源,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1.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现有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清理,重新整合,提高相关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土地投资密度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2.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围绕鞍钢产品发展深加工和再利用产业,对矿山尾矿和鞍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工原料、废钢铁原料等进行再开发、再利用,使这些廉价资源得到有效再利用,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对建成区进行二次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提高园区生态建设水平。                       
  鞍山高新区在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中担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只有发挥已有的创新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大力倡导技术创新,才能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出强大的促进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