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这次“国家高新区工作会议”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谋划“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明确新阶段高新区发展新思路、新任务,推动“二次创业”迈上新台阶,更好地发挥高新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载体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春高新区建区14年来,牢牢把握“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功能定位,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坚持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着力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而构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产业集聚规模。我们把发挥高新区自主创新优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调整的重要途径。
(一)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
多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扶持原始创新,以持续不断的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创新力的形成。区内80%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都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涌现出了长春一光、天药科技等一批“全国专利申请百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2002年7月,长春高新区成为第一批被批准的“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高新区组建了以医药为主,涵盖汽车、光电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专业化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创新的起点;今年以来,又组建了吉林省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并被确定为全省首个“版权保护示范基地”。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科技计划申报推荐过程中,坚持实行“知识产权一票否决制”。“二次创业”以来,全区累计申报专利3553项,年均增长40%以上。去年,区内专利申报数量突破1000项,占全市申报总量的56%。目前,全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已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70%。
(二)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群体,构建产业孵化平台
为了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给老工业基地培育和输送创新主体,我们以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积极探索建设三级孵化体系:一是由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对初创期中小企业和科技项目进行“集中孵化”;二是引进和建设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和民营孵化器等,形成孵化器集群,为企业提供生产场所和配套服务,对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项目进行“规模孵化”;三是选择成长性好、形成一定规模的科技企业,协调风险投资介入,扶持企业上市,对其进行“增值孵化”。我们还积极组建“长春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工程技术、中介机构两大服务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服务。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去年进入“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行列。目前全区孵化基地总面积达2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余户,共向区内外输送高新技术企业150多家;先后对长春热缩、长生基因、金赛药业、华康药业等企业进行了战略投资,培育出一批产值过亿、全国市场份额过半的“小巨人”企业。
(三)发挥园区集聚效应,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我们通过实施园区集聚,项目带动,形成了“一区多园”的集群化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联动和放大。以生物医药园、汽车研发园、长春软件园、光电技术产业园、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等8个产业园区为载体,启动实施亿元项目、亿元企业“双百工程”(到2010年,力争新上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0个)。“二次创业”以来,累计实施重点产业化项目200余项,生物制品所生产基地、中研药业、博泰医药生物、新产业光电等一批产业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长春高新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目前区内生物与医药企业已发展到110户,形成了生物疫苗、基因工程和现代中药三大类主导产品。在国家审批的总计35种疫苗产品中,长春高新区有24种;在全国获准生产的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中,长春高新区有6种。光电及软件企业发展到310余户,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企业。新材料企业发展到65户,中科英华、新世纪纳米、长春汉高等一批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高新区主导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占全市的85%。根据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加快建设“长春光电子国家产业基地”、“长春生物医药国家产业基地”,长春高新区凭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将努力在两大基地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
二、改造与创新并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用新技术、新体制改造国有企业
建区以来,长春高新区共承接异地搬迁、改造国有企业100多户,盘活国有资产30多亿元。在扶持这些企业入区建厂的同时,引导国企与科研单位、民营资本以及外资企业进行嫁接合作,积极帮助企业同步进行改制、改组和技术改造。特别是发挥高新区政策优势,在税收、上市融资、国债项目、科技计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长客股份公司、印刷机械厂、灯炮电线厂、春城制药厂、晨光药业公司等企业经过异地改组改造,使其达到机制新、技术装备新、产品新的“三新”目标。同时,积极发展股份制和民营等市场主体,促进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区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100余户;全区2275户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700多户。在高新区实施产业化的16个863计划项目中,民营资本参与的项目有14个。民营资本在参与技术创新和国企改制重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新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用高新技术提升和创新传统产业
我们发挥科技、环境和区位优势,以科技部批准的“汽车研发园”为主要载体,积极引进和建设汽车高技术项目,努力推进汽车产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目前,全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160余户;区内汽车企业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61项,总投资142亿元。区内汽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余户,占全市汽车高新技术企业的70%,部分零部件产品已初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一东离合器股份公司先后有6种产品被命名为国家级新产品,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吉林汽车制动器厂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6%,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平均每年推出30多个新品种。我们积极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武装和渗透传统产业,相继开发了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粮食管理等软件,全区汽车企业采用CAD、CAM的企业达到80余户,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引导企业开发车载DVD、镁合金零部件、新型刹车片、金属表面技术处理、激光焊接等一批汽车电子、汽车新材料产品和技术,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竞争力的形成。目前,我们正以生物中药、生物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集成创新、融合创新,力争培育和衍生新的战略性高科技企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再造发展新优势。
(三)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再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自主创新应该是开放式的创新。近年来,我们坚持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积极吸引跨国资本,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成为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目前,园区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户,累计发展外商投资企业480多户;先后从国外引进重大技术50多项,关键设备400余套,提升了主导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以高新区为主体建立的长春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已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2项,合作企业近30户,2004年9月被科技部确定为中俄及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区内企业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关系,生物疫苗、干细胞、光电编码器、大功率激光器等产品都实现了跨国研发和生产。当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中俄科技园,组织有关企业重点在激光技术、强电子、化学、新材料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吸引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科技项目区内落户建厂。
三、建设高新区创新体系,为老工业基地创新提供动力
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两个轮子。作为东北高新区,必须在坚持新体制的前提下,把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高新区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对于提升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以创新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夯实自主创新能力的根基
建立功能完备、联系紧密、高效运转的创新体系,可以集聚和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实现科研活动与产业创新的有效对接,发挥高新区在区域创新活动的中枢和平台作用。去年以来,科技部火炬中心启动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在火炬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完成了《长春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对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主导产业创新的重点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建设和完善创新体系列为“十一五”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该课题总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技术创新和环境创新为主线,突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和主导产业竞争力三个重点,着力构筑知识智力、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中介服务、开放创新和投融资六大公共支撑平台,努力形成创新成本低、交易成本低、制度成本低、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的创新环境。到2010年,长春高新区要成为全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基地、吉林省“一线两翼”创新带的龙头(“一线”是指长春—吉林经济带,“两翼”是指延边和通化两地)、东北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二)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着力点,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
国家高新区大都是高校、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区。只有各类创新资源实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高效运转和良性互动,才能使创新主体获得低成本、高效益的创新成果。我们先后引导400多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20余个产学研联合体、合作基地,实施“特种工程塑料”、“人像识别系统”等合作项目近百项。仅中科院长春分院所属科研单位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项目就达62个。2003年以来,高新区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应化所分别开展了新的全面科技合作,“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促进中心”、“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 建设相继启动。国家级吉大科技园已落户企业60多户,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10多项。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产生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目前,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2户,分别占全市和全省的90%、70%以上,有13户企业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区内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发展到60个,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申报的各级各类科技立项始终占全市的50%、全省30%以上。2004年,光电编码器、东亚夜视仪、大功率激光器、CHO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等13个项目,获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百克药业的艾滋病疫苗、鸿达公司指纹锁等一批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处于国内甚至国际前列。
(三)以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点,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人才是知识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长春高新区目前已吸纳各类科技、专业人才近5万人,占区内从业人员总数的45%;培养和引进的博士、硕士有1600多人。我市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分站15个,其中长春高新区就有11个。以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为载体,目前已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191名留学人员,领办、创办了博泰医药、吉大正元、百克药业、金赛药业、瑞光科技等128户高技术企业,共转化科技项目300余项。2001年,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2003年以来,先后被国务院侨办确定为重点联系单位,被中国侨联命名为“科教兴国”示范基地。今年以来,国家人事部决定与吉林省政府共建“中国长春留学人员创业园”,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将其建设成为吉林省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孵化器,使长春高新区创新体系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上是长春高新区围绕自主创新及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所做的主要工作,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与国内外先进科技园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讲话精神,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高新区的发展经验,按照这次会议的工作部署,着力实施创新主导、产业集聚和环境超越三大战略,把长春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新型产业的基地和现代化新城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