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吉林高新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四年来,特别是1998年开展二次创业以来,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核心,以市场体系营造、优化创业环境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保障,探索并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城市高新区的发展道路。
一、吉林高新区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吉林高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到2004年底共有各类企业2272户,技工贸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42户,基本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五个主导产业,对吉林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汽车及零部件和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吉林市的支柱产业,高新区企业在行业中已占据半壁江山,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吉林市优先发展的新产业,近几年整个行业增长的80%以上来自于高新区企业的贡献。
(二)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吉林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由1997年的4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00亿元,年均增长51.1%;GDP由1997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50亿元,年均增长57%;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由1997年的4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10亿元,年均增长46.2%;GDP占全市的比重由1997年的3%增长到2004年的21.4%。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先进高新区,2003年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实施15周年先进单位。
(三)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到2004年底,共投资14.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30条,总长28.3公里;供电、供水、供热、通信、排水等已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保证了吉林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实行“阳光下操作、公开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全天候办公”,降低了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方便了企业,减少了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干扰,在制度和机制上保证了良好软环境。
(四)形成了技术创新优势。全区共建成各类孵化器15.8万平方米,形成了创业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国家级)、民营科技园等“一心四园”的技术创新格局,入驻企业660户,其中软件企业92户。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75户,孵化企业256户,孵化项目727项,实施火炬计划项目46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
二、高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体会
过去的十几年中,吉林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曲折过程,但是在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吉林市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我们结合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关村科技园区讲话精神和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要体会如下:
(一)解放思想是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高新区是先行区和试验区,是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特区”。高新区要保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必须敢为天下先,先行一步,坚持“特区特管、特事特办”,依据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以及高新区发展不同阶段的现实需要,率先解放思想,不停滞地解放思想,一步步地深化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陈旧观念,确定新思路,推进改革创新,建立新体制、新机制,保持高新区的生命力和快速发展的活力。
(二)领导重视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从国家创办高新区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不关怀和重视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把高新区摆到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明确高新区的地位、定位、作用和总体要求,为高新区指明发展方向,这始终是我们快速建设和发展高新区的重要精神动力。从一省、一市来看,如果没有省、市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高新区不可能克服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和障碍,也不可能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成果变成实际的发展成效。因此,领导重视是高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人才是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人才到哪里,哪里就有希望,高新区更是如此。因为高新区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才为之不断地艰苦奋斗。只有在高新区集聚一大批思想活跃、创造力强、精力充沛、知识丰富、勇于争先、坚韧不拔的机关和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研究开发队伍,形成人才优势,高新区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欲望和势头才会得到保证。
(四)科技创新是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温家宝总理指出:“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持续办好国家高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新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只有高新区集聚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提高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推进“二次创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吉林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吉林高新区“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关村科技园区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重点,坚持工业立区、科技兴区,突出主导和特色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资金投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利用外资的力度,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快速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进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综合服务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在全市率先发展,创建和谐的、全国一流的高新区。
(一)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第一步为2005-2008年,前两年加大投入,打好基础,后两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第二步为2009-2010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1、第一步发展目标。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4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95亿元;出口创汇达到3.5亿美元;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
2、第二步发展目标。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3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6亿美元;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
(二)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五个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46亿元;2010年达到1180亿元,初步形成高新技术、工业经济主体框架。
1、做大汽车产业。分三期规划建设汽车工业园,今年启动一、二期。3-5年内在高新区建成三个整车生产厂,引进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100户以上,在高新区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集聚效应,扶持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辆以上。2010年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70亿元,其中整车250亿元、零部件120亿元。形成整车生产和零部件配套企业两翼齐飞的格局,建成初具规模的汽车城。
2、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搞好扶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融资和合作,使现有企业尽快达产达标;同时,引进一批生物医药项目和企业。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国内知名企业3户以上,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3、做精电子信息产业。以微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软件、家电、移动电话、卫星定位系统及其他终端产品为主,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提高研发能力,吸引培育一批名牌产品。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
4、做特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特种炭系列产品、新型涂料、碳纤维和树脂材料,以及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设特种炭工业园和膜技术产业化基地。2010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5、做长精细化工产业。紧紧抓住原料、技术、管理、市场四大要素,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加工精深化、结构多极化,充分发挥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潜力大、产品种类多、对市场适应性强等比较优势,把优化发展炼油、烯烃、合成气、芳烃、洗涤剂原料、有机硅“六条主线”作为发展的战略方向,全面做长精细化工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
6、做优现代服务业。重点搞好信息网络平台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技术市场体系、投融资体系、项目和产品展示推介体系、人才智力体系建设,为快速发展提供相适应的现代服务。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