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面对新的形势,南京高新区2001年制定了《南京高新区“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了二次创业战略,使高新区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二次创业”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根据“二次创业”总体要求,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加快高新区发展,截止2004年底,高新区共有注册企业1363家,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7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技工贸总收入占到90%,国内生产总值507.4亿元,工业总产值2369亿元,利税285亿元,财政收入71.8亿元,出口创汇16.7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以软件研发、集成电路、光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坚持高科技产业方向,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研发中心规模进一步壮大。高新区始终把集聚高科技企业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努力打造区域创新基地。“十五”期间,引进了南瑞科技、皖维久吾、长明光电等具有较强技术性与创新力的企业,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先后开发实施高新技术项目150多项,其中火炬计划和“863”计划项目40 余项。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如康海医药、瑞尔医药、微创科技等不断壮大,它们的产品如“香菇多糖冻干粉针剂”、“转基因口服液”、“管腔支架介入产品”等都是在国内外获得专利的高新技术产品。同时,努力构建研发基地,园区内除建有国家航空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机电工程设备制造中心外,近两年又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如韩国三星(中国)研发中心、光宝研发中心、中华网研发中心,形成了高新区特有的研发“风景线”。
2.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南京软件园、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作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南京软件园现有入园企业175家,2004年高新区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40亿元,占到全市的40%,企业总人数8500多人,其中通过双软认定的企业52家,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3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8家,在2005年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全国百强软件企业排名中,联创科技、南瑞集团等区内4家企业入围。南京医药与生物工程科技园按GMP标准建设,被认定为江苏省“三药生产示范基地”和“江苏省新药创业服务中心”。现有企业20余家,包括荷兰阿克苏集团的南京欧加农制药公司、南京康海药业有限公司、南京健友生物化学制药厂、南京莱尔生物化工公司、南京化工大学生物反应工程中心等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5.22亿元。
3.不断完善孵化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五”期间,区内的孵化、金融、公共技术平台等服务机构得到很大发展。一是创业服务中心规模扩大,现拥有面积4.5万平方米,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测评、质量认证、产权保护等服务功能也不断强化。2004年3月新建了医药生物孵化器,13个单元、8个开放性专业实验室组成了更完善的实验室平台。二是全面推进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体系。2002年与南京大学合办了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为区内乃至南京市软件行业提供优质专业的人才。2003年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也是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在遗传工程研究领域为南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研究的平台。
4.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园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园区扩至4.88平方公里,2003年全面启动开发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泰山园区,2004年西区5平方公里建设也全面展开。二是加大对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区内电力、道路等基础工程以及一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先后开工,高新研发大厦、高新公交总站于2004年、2005年先后投入使用, 2003年高新区顺利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复审,初步成为一个环境优美、配套设施较完善的园林式产业园区。三是加大生活服务配套,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娱乐业、餐饮业入区,先后建成了国际会所、高新幼儿园、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
二、“十一五”发展思路及目标
“十一五”期间,南京高新区发展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内一流园区目标,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根本任务,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发展核心,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优化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化环境,做大园区规模、做强园区经济,为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作出更大贡献,具体工作目标是: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将着力加强优势产业并确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卫星通信、城市轨道车辆制造等为主导地位。突出建设软件园和医药生物园,着力打造卫星通信、城市轨道车辆制造两大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高新区力争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区技工贸总收入的90%;实施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省市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200余项。
2.确立各项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高新区技工贸收入165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40亿元;工业总产值1550亿元;利税180亿元;财政收入实现39亿元;全社会技工贸投入产出比1:4.6(区内)。其中,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技工贸收入达到10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9%。医药和生物工程产业2010年技工贸收入达到8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6亿元。化工新材料产业2010年技工贸收入达到4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0亿元。卫星通信产业2010年技工贸收入达到5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亿元。城市轨道车辆制造业2010年技工贸收入达到6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亿元。
3.合理规划发展空间布局。“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将以提高土地集约能力、合理布局作为空间发展的目标,在国家审核认定的9.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基础上,充分拓展高新区的发展空间,2010年园区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具体目标:近期要继续提高4.88平方公里老区内的产业饱和度,完成泰山园区的产业用地调整;中期要做好西拓10平方公里启动区的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启动西拓空间的平台开发,参与三桥工业园区的建设;到2010年初步建成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形成以宁淮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集产业、研发、教育为一体的科技新城。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推进资源整合,引进更多的研发中心和龙头项目。“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将重点建设软件园二期、生物医药园二期、苏美达工业园、同创卫星通信工业园、半导体光电园、电力自动化产业基地、城市轨道车辆制造产业基地等工程,着力打造三个方向的产业发展基地:一是城市轨道车辆制造。推进浦镇车辆厂城市轨道车辆制造项目,并吸引配套项目,形成产业链。二是半导体产业。利用高新区内已有的奥源光电、国芯半导体项目,吸引配套和高端延伸项目进区;抓紧推进在谈的几个晶圆制造项目,并吸引相关封装、测试项目到高新区落户,形成产业链。三是在软件和研发中心方向进一步形成高新区的产业特色,按“南京首创、国内一流”的标准,建设一个用地面积620亩,总建设规模42万平方米的的软件产业基地,吸引国际软件企业和大型研发机构入区,入园企业将达到300家以上。
2.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提升孵化创新水平。一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高园区高新技术的技术含量。二是大力引进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建设。在高新区内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相互转化。三是加大通用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的建设,通过搭建测试环境和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软件、光电子、新药、电力自动化等专业孵化器。
3.加快制度创新,打造“六个环境”。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高科技产业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转变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把握机遇、积极探索,营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制政策环境;创造条件、真抓实干,营造投资者满意的生产经营环境;规划先行、注重特色,营造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积极培养,加快引进和培育,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以人为本,高度和谐,营造安全优质的生活环境。
4.加大投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模式。利用现有资产优势,不断改善金融环境,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将通过土地房地产开发等多个投资途径,加强资本运作,成立企业化管理的风险投资公司,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优质项目的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参与高新区基础设施开发与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体系。
5.坚持“人才兴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一是积极发挥海外金陵学子园的作用,利用博览会、合作研究、回国讲学等各种手段吸引海外学子到高新区投资办企业。二是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吸引更多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来高新区从事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等工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含量。三是建立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依托南京地区高校优势,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