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2002年至2010年,是国家级高新区在“一次创业”的基础上,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深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高新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历史阶段。无锡高新区根据国家宏观产业发展导向对国家高新区的总体要求,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提升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创新工程,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集约程度,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朝着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的目标大步迈进。
一、无锡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来已取得的成绩和主要做法
实施“二次创业”以来,无锡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幅,现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基地、对外开放窗口,成为全市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本最低、产业层次最高、集约程度最强的经济板块,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2004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24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超过2002年全市的水平;完成财政收入47亿元,在江苏省县(市)区中排第七位。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别跃居全国高新区前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快开发建设,追求“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不断完善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形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集约用地,建立了项目评价制度和准入制度,按照产业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就业机会和资源消耗等指标确定项目用地。高新区平均产出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0亿元,平均就业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000人。2004年,引资与用地呈现“一增一减”的新态势,即在协议注册外资同比增长35%的同时,用地量减少了20%。高新区以占全市3%的土地、4%的人口、5%的水电消耗,创造了全市17%的工业产出、13%的财政收入、1/2以上的进出口总额和1/3以上的到位外资。
(二)构筑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无锡高新区“二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于2004年2月率先通过国家有关部委的专家评审。近年来,建成了国家IC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锡留学人员创业园、无锡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孵化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科技孵化企业达到700家。尚德太阳能、中兴光电子、力芯微电子、美新半导体等一批孵化毕业企业已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同时,引进了TCL数码科技、云南白药等国内科技产业项目。高新区共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工程研发中心45家,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39个,承担并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2项,获得科技经费近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区已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万人,其中博士、硕士800多人,归国留学人员400多人。
(三)突出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产业体系建设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与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聚集了60多家设计、制造封装企业,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了70多家企业。积极支持跨国公司基地化发展,无锡希捷成为希捷公司在亚洲的主要生产基地,无锡索尼成为索尼在中国最大的综合生产基地,通用医疗等企业的投资从生产领域向研发、培训等领域拓展。高新区年人均工业增加值达到16.4万元,人均利税7.2万元。
(四)强攻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开放带动战略,集中力量引进跨国公司优质项目。到2004年底,累计批准注册外资6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3亿美元,进区投资的世界500强公司超过40家。引进了索尼、夏普等著名企业,利用日资规模名列全省开发区前茅,成为国内的“日资高地”。引进了总投资20亿美元、江苏省迄今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海力士半导体项目,LG集团不断增资扩建,项目系列化,韩资板块迅速崛起。同时,扩大对东南亚地区招商,与五大台商集团建立了产业基地联盟;加强对欧美招商工作,希捷、通用电气、博世等公司相继进区落户。服务业利用外资也迈出坚实步伐,欧尚、百安居、新世界国际等项目正在加快发展。
(五)注重改革创新,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不断创新“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管理体制,全面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政府服务效率受到投资者首肯。设立了出口加工区、海关直通点、现代物流中心,进出口实现“一次报关”和快速通关。全国首家电子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成为全国首批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设施已建成,商贸服务区开发稳步推进,综合配套功能日趋完善。
(六)坚持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
发挥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镇(街道)经济的快速发展,旺庄等3个镇(街道)成为百亿强镇。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春潮园等一批现代化农民居住小区相继建成。全区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2004年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000美元和1000美元。建立了覆盖全区居民、城乡接轨,由社保、医保、低保和社会救助构成的综合保障体系,居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对照相关指标体系,无锡新区已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无锡高新区“十一五”定位、目标及发展思路
(一)定位
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功能完善、发展环境优越、经济社会和谐的创新型、国际化的科技新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综合实力的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2002年的无锡市。
(二)发展目标
——建成无锡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抢抓发展的战略机遇,继续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增强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提高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到2010年,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2002年的无锡市,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开发区前列,成为全国一流的开发开放园区。
——建成无锡市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高效配置,加快推进创新孵化工程、创新产业化工程的建设,高标准建设五大科技孵化基地和四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原创型技术和集成式技术,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机构,增强国际制造业的技术原创能力,形成技术创新链和技术创新集群,建成若干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品群,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规划建设8平方公里的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整合现有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软件园等优质资源,建成密集科技孵化、研发中心、风险投资、科技人才的创新先导区。
——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积极适应全球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国际化道路,有效发挥承接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的聚集功能,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和跨国公司聚集高地,建设一批基地化发展的核心企业群,建设融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核心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大主导产业,打造“太湖硅谷”、“无锡液晶谷”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形成苏南地区国际物流枢纽。积极发挥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服务于经济国际化和科技产业化的现代服务业,打造苏南地区国际物流枢纽,努力把服务半径扩大到无锡全市和苏南地区。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发挥海关直通点和保税仓库功能,加快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发展国际物流产业链和服务链,形成集进出口货物集散和国内原辅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空港物流,配合无锡机场扩建,拓展空运市场,建设区域性空港物流基地,建成以国内支线为主、国际航线为补充的苏南客运、货运枢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发挥陆路交通节点优势,发展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物流园区,形成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成为无锡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物流中心的重要节点。
——建设无锡市现代服务业高地。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途径,抓住服务业对外开放、国际服务业布局调整和省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在加快城市化中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国际金融、科技商务服务、创意研发等高端生产型服务业,以及房地产、商贸、特色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将引进国际服务业和本地服务业国际化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动漫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与中心城区错位发展、以国际化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基地。
——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二次创业”的新动力,强化城市功能开发,通过完善规划、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加快推进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市一元结构”的转变,提高全区域城市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建成具有完整城市形态的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无锡市重要的城市副中心。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因素,构筑科学的空间体系和功能分区,规划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发展模式和开发秩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立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和现代化水平。调整开发模式,以产业集聚、开发集约、城镇集中为重点,实施园区一体化战略,实现空间统一规划、土地统一开发、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功能统一布局,构筑现代化城市体系。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形成国际制造、现代服务、科技创新和历史文化四大功能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与繁荣,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维护和实现社会稳定。
——建设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新区。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形成“融会吴越,兼容古今”的吴地文化特色,建成展示吴越文化的“全景博物馆”,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成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新区。
——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在高新区政策优势逐渐淡化的新形势下,继续巩固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积极营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保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体制优势,规范机构设置,转换管理职能,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深化政企分开等体制改革工作,建立规范的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机制,加快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大力推进市场化开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激励制度,推行政府雇员、特岗人员租赁、公务员末位流动等制度,不断增添活力,提高效能。完善政府服务,改造提升“一站式”服务,加快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
(三)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是:围绕到2010年将无锡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2002年的无锡市这个总目标,以聚集人才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经济国际化、科技产业化和区域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创新机制的战略性重构,建立与高新区地位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高效配置,加快推进创新孵化工程、创新产业化工程建设,完善创新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吸纳创新人才,培育技术集群和技术开发链,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贡献份额,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导向型向创新导向型转变,建成全市的科技研发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心。推进机制体制的战略性转轨,建立规范的政府管理体制、市场化的开发服务机制和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与接轨国际的有机统一,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推进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开发的有机统一,实现开发主体市场化、开发资本多元化;推进公平待遇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统一,实现政策体系的规范和有效。创新管理服务,建立高效安全的要素保障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增强政府对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调控引导功能,努力降低管理服务等交易成本,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服务网络。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与无锡新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国际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规划发展生物医药、环保产业、新型服务业等后备战略产业,建成广泛聚集国内外优质资源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实施外资生根战略和基地化战略,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基地化发展,发展以终端产品和关键部件为核心、本地中小企业为配套的若干产业集群,完善包括地区性应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地区性销售服务等于一体的若干产业链。加快发展规模经济,引进培育若干规模型、国际化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产业,完善城市化服务功能。适当保留部分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推进城区空间结构的战略性优化,建立与无锡特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空间布局。构筑科学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高起点制定区域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功能区规划以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强规划控制和规划管理,发挥好规划在“二次创业”中的龙头作用。重点完善四大功能区规划:工业区按照“一核两翼四组团”布局,高新区作为工业布局的核心,发展以跨国公司和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星洲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为两翼,建设电子元器件、精密机械国际制造基地;镇街现代工业组团形成与高新区高度关联的制造业新高地。商贸区沿太湖大道发展轴和沿长江路发展轴,形成现代商贸物流、新型居住社区和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的格局。历史文化功能组团形成梅村—鸿山文化旅游、现代商贸、近郊住宅等特色功能区。科技创新组团重点建设高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大学城研发、孵化和高科技产业化带,以及创意产业基地等,将现有科技孵化器向东太湖岸线扩展和集聚,发展跨国公司研发集群、创意产业和科技服务等产业,形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立与科技新城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水平,重点是建立快速立体交通体系,形成沟通市区的快速通道;配合做好无锡机场扩建和高速铁路、城际客运铁路的规划建设,改善提升水路货运功能;健全能源等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等功能;实施“绿色新区”行动计划,建设沿路、沿河、沿功能区生态走廊。
——推进社会事业的战略性发展,建立与一流科技工业园区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加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优化社会事业空间功能分工和发展布局,努力实现社会事业等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供需平衡,推动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通过加大投入、合作办学、开放教育市场,聚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高标准做好吴文化保护开发,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政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建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妥善解决工业化、城市化中的农民问题,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机制和高水平、广覆盖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的社会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区,逐步探索建立无锡新区人大、政协,加快推行党务、政务公开,逐步建立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
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此次国家高新区工作会议精神,并把它贯彻到我区“二次创业”中,落实到“十一五”规划中,为推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再做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