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牢牢把握创新创业主题在“二次创业”中再铸辉煌(大庆)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0:02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大庆高新区辟建以来,坚持不懈地创新创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在高新区“二次创业”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大庆高新区面临着深化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从而推动大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任务。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庆高新区经过13年的开发建设,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大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大庆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截至2004年底,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84亿元,工业总产值852亿元,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利税109亿元。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6亿元;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工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48%,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地方工业经济总量的41%,拉动全市地方经济增长12.9个百分点;利税29.8亿元,同比增长42.5%。今年上半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10亿元;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增长31.3%,拉动地方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占全市地方工业的40%以上;实现利税15亿元,同比增长18%。
    逐步构筑起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成为拉动大庆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力量。经过努力,目前大庆高新区已引进和建设了750多家工业企业,在石油及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领域,逐步构筑起主导产业整体框架,成为大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的主要拉动因素。在石油及天然气化工领域,建成了油田化工集团公司、华科股份公司、飞马集团公司等40多家骨干企业,形成了190亿元的生产能力。在新材料领域,建成了长垣管业公司、汉维管业公司、奥维型材公司、竹田公司等20多家骨干企业,形成了60亿元的生产能力。在电子信息领域,培育了三维电子、华创软件、自动化仪表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30亿元的生产能力。在机械制造领域,培育了以力神泵业、永磁电机、宏启抽油杆、飞驰减震器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25亿元的生产能力。在农牧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培育了以北亚乳业、银螺乳业、华人健康食品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在医药领域,以华科医药、北兴制药等为代表的现代医药产业也已初具规模。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大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高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44家;实施火炬计划项目总数128项,其中国家级58项,省级70项。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及技术性收入162.4亿元,占全区产品销售收入的61%,有70多项高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省发展高新技术专项等省(部)级以上各类计划项目。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医大大庆校区、东北林大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陆续引进和建设,使大学园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软件园2004年9月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功能逐步得到完善。辟建创业广场,为进入广场的企业提供工业公寓管理和工业物业服务,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大庆经济发展环境最优良的区域。高新区主体区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教育、金融、商务、居住、商贸等功能也得到了配套发展,基础性功能不断提升,形成了优良的科研开发、生产经营、适合人居的环境。宏伟、兴化两个化工园区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完善,具备了承载各类项目建设的能力。实施和完善优惠政策,在享受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给予的优惠政策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建立和完善配套的优惠政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高科技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努力转变工作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对外和“一条龙”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引入各类中介机构60多家,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13年来,大庆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的指示精神,依靠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在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出美好的发展未来。
    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事业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化之路
    大庆高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始终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个根本,坚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发展主导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优良发展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化之路。
    (一)发挥自身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大庆高新区坚持立足于优化和聚集自身在原材料、专业技术、专门人才、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建设优势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大庆得天独厚的石化原材料和石化技术、人才的优势,强化科研开发,做大上游、做宽中游、做深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终端产品,在石油及天然气深加工、新材料领域形成优势产业。以大庆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为载体,聚集周边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教育、医疗、物流等软件产品,培育了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推动了大庆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整合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研发力量,立足大庆石油石化工业和大庆城市建设的需求,面向全国市场,开发生产石油、石化大企业和城市建设需要的石油石化机械、环保设备、新型节能设备、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促进了大庆机械制造产业品质的提升和规模的壮大。开发利用大庆及周边地区丰富的、高品质的农牧资源,发展乳品、大豆、玉米、果蔬等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品牌,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乳制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挖掘大庆周边地区中草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北药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建设了一批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医药企业集团,现代医药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二)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进入“二次创业”新的历史时期,大庆高新区针对自身发展的实际,开始了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一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大庆高新区辟建大学园,目前园内有教学、科研人员3200多人;建设了2个国家认证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科技创业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为平台,引导和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进行科技攻关。“十五”以来,累计有220个高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863计划等省级以上专项计划。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增加R&D投入,扶持和培育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自办或与高校合作创办研发机构,目前有50多家高科技企业已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仅2004年企业申请专利数就有116项。三是建设专业孵化器,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创业服务中心功能,完善资金、技术、培训、中介和信息五大孵育体系,并根据研发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建设了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软件技术和石化技术等专业孵化器,建成智能化、专业化孵化单元260个,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促进了成果、技术和服务的市场化交易,为企业提供了完备的技术支撑和市场服务。
    (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造企业成长的良好经济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大庆高新区通过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形成新的发展优势。首先是优化政策环境。在落实好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黑龙江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优惠政策,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投资规模、项目技术含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和实施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其次是优化服务环境。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六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 “一个窗口”对外,提供高效服务。第三是优化体制环境。积极推进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是优化城区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新城区基础性功能不断提升,成为大庆城市的亮点。
    (四)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升高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关键在人才。适应“二次创业”的需要,大庆高新区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通过实施最优政策,打造最佳平台,创造最好环境,形成了优秀人才向高新区涌流的局面。一是打造平台吸引人才。依据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大学园、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创业广场等,精心打造多样化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了大批各类人才来高新区创业。二是建立基地涵养人才。经过几年的建设,大庆高新区内已拥有能够承担多学科科研课题的不同规模的实验室、研究所、科研工作站33家,为高层次人才进行科学实验、科研开发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手段。三是创业支持留住人才。高新区通过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实在在为人才成就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资金、厂房、办公场所等方面提供支持,在高科技风险基金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累计为来高新区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4万多平方米厂房。四是挖掘潜力成就人才。对现有人才进行整合,开发人才存量,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有计划、多渠道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每年投入200多万元,选派在职工作人员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中、短期培训,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提高了业务水平,增长了工作才干。
    (五)强化地企合作,合力建设高新区。大庆中直大企业多,实力强。加强与大企业的广泛合作,把大企业的原材料、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基础设施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能够释放出新的生产力,从而加快高新区自身发展。高新区设立专门机构,专题研究和推进高新区与大企业的合作。高新区与大企业合作,辟建宏伟、兴化、林源三个化工园区,实现与大企业的资源、人才、项目优势有机组合,环境共建、项目联上、效益同享,推动优势互补、互动发展。近几年来,油田化工集团、创业集团、甲醇厂等大型企业陆续入区发展, 50万吨催化热裂解、20万吨新型聚羧酸盐、20万吨醋酸、5万吨合成氨等大项目相继入区建设,进一步壮大了高新区主导产业规模。
    三、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题,推动大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事业不断深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深化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为标志,大庆高新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加快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技术创新为主题,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核心,以专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构筑技术人才、环境功能、体制机制新优势,培育和壮大石油及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医药六大主导产业,把大庆高新区建成大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现代化城市的示范区。
    为实现大庆高新区未来发展总体目标,重点实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创新、人才兴区、产业园区化、扩大对外开放“五个战略”。
    (一)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加快大庆高新区发展,根本的是要靠技术创新;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一是继续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等的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基地,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科研开发,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同时引进一批国内外科研新成果,形成经由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广场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链条。三是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逐步把一批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培育成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实施支撑体系创新战略。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是加快高新区发展的基础,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的综合表现。从大庆高新区自身实际出发,重点创立“四个体系”。一是创业孵化体系。以创业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提供完备的共享、孵化、培训、指导等服务,培育项目、企业、产业源。二是投资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投融资中介机构,为创新企业融资、风险投资、股份制改造、企业上市及退出提供中介服务。三是管理创新体系。突出技术创新功能,强化服务职能,通过培育一批新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承担社会化职能,真正建立起精简统一、运转灵活、高效务实的管理体系。四是企业服务体系。引导企业深化管理体制创新,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复合型管理才能的企业家,积极协助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
    (三)实施人才兴区战略。人才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第一资源。大庆高新区为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将围绕人才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全面推进人才资源高地建设。重点创建“四个平台”。一是观念平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积极争夺和充分利用第一资源,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的人才队伍。二是环境平台,形成有利于人才能做成事的优良条件。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创造一种更为宽松、简便、快捷的通道,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退自由的创业环境。三是工作平台,开辟人才流入的新渠道。瞄准国内重点院校,做好人才需求计划,盯校招才;广泛联系各界专家、教授、学者,发挥他们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密切的优势,以才招才;以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为载体,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汇集一批高层次科技型人才,项目引才;通过整体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引校聚才。四是机制平台,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利用市场化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高新区服务。
    (四)实施产业园区化战略。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不同要求,依据现有基础,建设不同性质的专业产业园区,最终形成一个园区支撑起一个主导产业的格局。按照大庆高新区园区建设规划,重点搞好“一区三园”建设。在主体区,主要建设和完善新技术产业园区、农牧产品加工园区、机械制造园区、轻工产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建好保税仓、内陆港、物流中心。继续提升宏伟、兴化、林源三个化工园区的综合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强化与大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建设高科技大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及天然气化工领域的产业,争取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实施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实行对外开放是大庆高新区今后加快发展的重点之一。通过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培育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一是发展外贸龙头企业,引导他们培育名牌产品、拳头产品,拓展外部市场,培育对外开放排头兵。二是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在技术、人才、资金、科研开发、管理等领域加强与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500强企业和国内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在改造、吸收、提升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大项目。三是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发挥高新区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企业和产品的优势,建设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新材料产品基地;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出口加工区等为依托,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四是建立对外开放网络,按照没边找“边”、没海找“海”的思路,与沿边、沿海、沿江城市合作,争取建立商品转运基地、批发转运市场、技术和人才交流中心等,辟建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通道。五是建设对外开放人才队伍,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尽快建设一支熟识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懂得专业、精通外语的人才队伍,确保对外开放工作的深入。
    这次全国高新区工作会议,是我国高新区建设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加快高新区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高举火炬旗帜,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创新,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事业增光添彩,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